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达·芬奇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知觉”,热烈歌颂眼睛和视觉,倡导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最适于描绘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传播真与美的最有力的手段。在分析绘画和现实的关系时,他指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如果画家取法自然,绘画昌盛,不取法自然,绘画就衰微。”他还用很别致的方法阐明绘画怎样反映自然,“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但他又指出,“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而对它们一无所知”。在论述绘画来自经验时说“神的本质、灵魂等问题完全和感觉背道而驰。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

    达·芬奇还将绘画和诗、音乐、雕塑等艺术加以评比,改变了绘画不被认为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偏见;他还深入研究阐述了透视学、光影学、人体比例和解剖学、人体的动态和表情以及自然现象等知识与绘画的关系,将构图法、明暗法、透视法和心理等学科运用到绘画中去,对绘画领域起到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达·芬奇著、戴勉励译《绘画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神学统治意大利,把全西欧文学变成了神学的奴仆。诗歌不过是圣经词句的影子。神士们说,“在基督之后,我们不需要任何求知”。天文学是为了观星象,验证圣经传说和圣言指示;数学、几何学是为修造教堂;艺术是为了描写圣父、圣子、圣灵以及天堂的伟大存在和神的无上威力。重要的问题是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一个针尖可以站几个天使……

——白秀兰、李勃、李建:《追寻古罗马——巨人辈出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文艺复兴并不是一次政治或宗教的运动。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依然是教会母亲顺服的儿子。他们仍旧是国王、皇帝、公爵统治下的顺民,并不出言抱怨。不过,他们看待生活的态度彻底转变了。他们开始穿五颜六色的服装,讲丰富多彩的话语,在装饰一新的屋子里过着与过去全然不同的生活。

他们不再一心一意地盼望天国,把所有的思想与精力都集中在等待他们的永生之上。就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起自己的天堂。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人文主义者对待古代遗产的态度和中世纪的学者截然不同。中世纪学者竭力使古典知识适应基督教的世界观,而人文主义者……不再把世界看成“烦恼和苦难的场所”,“人是神的奴仆”,而是用世俗的、有生气的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世界观来看待它。……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把希腊哲学用于证明基督教义的正确与否。与他们相反,人文主义者则运用古典知识去培养他们在尘世里的新情趣。

——白秀兰、李勃、李建:《追寻古罗马—文艺复兴》

[西方对“人”的看法]

材料

5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对“人”的看法

时间

西方人对“人”的看法

5世纪

被称为基督教“圣人”的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任一国家能取代的(注:《上帝之城》后来成为基督教的经典之一)。

16世纪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人物之一的高康大,刚刚出生时一天要吃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不到两岁就长了一个十八层的下巴。从三岁到五岁,他的生活就是喝、吃、睡;吃、睡、喝;睡、喝、吃。

18世纪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必须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

南北战争期间

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所有脱离联邦并回到邦联掌控下的州之奴隶最迟于1863年1月1日后当被解放。”1865年1月31日国会通知各州议员批准将成为美国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法案,其禁止美国国土上任何的蓄奴行为。

20世纪前期

在1914年7月,大约2379万女性公民中,就业总数为590万;到1918年7月,就业妇女总数达83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自愿为国效力。1918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法案,600万年满30岁的女户主获得选举权;1927年,英国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人对“人”的看法的认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