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同步练习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其家穿井 

②国人

③不若无

(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之,侃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迁都督荆、雍、盖、梁州诸军事。侃性聪敏,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③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 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注】①纲纪:指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②甓(pì):砖。③阃(kǔn)外:统兵在外。④樗蒱(chūpú):中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⑤牧猪奴:指赌徒。⑥乱头养望: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

班级拟制作一期以“唐代诗人李白”为内容的美篇,以下是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长,隐岷山。州举有道 , 不应。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天宝初,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帝赐食,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后有诏长流夜郎。敖,还寻阳,坐事下狱。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注释】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材料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歌整理

李白经历概述

对应作品

时空定位

诗眼

24岁。辞亲远游,游峨眉山,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

《峨眉山月歌》

秋夜峨眉舟中

思君

《渡荆门送别》

夜荆门舟中

怜故乡

34岁。春在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  洛城

故园情

38岁。一说此诗写于天宝六年(47岁)

《送友人》

春暮  渡口

游子意

故人情

44岁。在长安穷途失路。送友人入蜀,寄寓功业难求之意

《行路难(其一)》

未知  长安

心茫然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夜  五溪

愁心

材料三:李白诗三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辞亲远游,游峨眉山,出三峡所作

注: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注: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