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岭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二)

板凳狗和它的一朵小黄花

金波

    板凳狗每天都去郊外的湖边散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他来到湖边,看见一丛黄色的小花,便俯下身来闻一闻,很香。第二天,他又来到湖边,发现那一丛花不见了。“花儿哪里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有一个很柔弱的声音传过来:“是让几个孩子摘走了,都摘走了。”板凳狗俯下身来找一找,发现在原来开满黄花的地方,有一朵很小很小的花还留在那儿。

     “你怎么没有被摘走呀?”

     “我太小,不起眼儿,他们看不上我。”

    那一天板凳狗感到很不安,晚上很久都没睡着。

    第三天,他又来到湖边,刚刚走近那朵小黄花,她就高兴地喊了起来:“你好,板凳狗!你看我是不是长大了一些?”板凳狗仔细看了看,看不出她有什么变化,但他还是鼓励她:“你长大了一点点。”小黄花很高兴,把身子扭一扭,像跳草裙舞。可是,她忽然又有些担心了:“我长大了,如果也被摘走了,怎么办?”是啊,板凳狗也担心起来。那天,他一直陪着小黄花,天上的星星都出来了,才和她告别。

    又一天的早晨,当板凳狗再见到小黄花时,发现她真的长大了。“啊,小黄花,你真的长大了。我要好好保护你,不让别人把你摘走。”小黄花马上叫他一声“板凳狗哥哥”,惊喜地问他:“你真的能保护我吗?”板凳狗点点头,就静静地卧在小黄花身边守护着她。“你为什么叫板凳狗呢?”小黄花好奇地问,“是因为你长得像一条小板凳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卧在小黄花身边,静静地欣赏着她,看得小黄花羞答答的。看着看着,板凳狗忽然也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长一些刺呢?谁要摘你,你就扎他!”“你说什么呀,我为什么要扎别人呢,”小黄花觉得奇怪,“我只希望有人欣赏我,别伤害我,就像你一样。”板凳狗听了,很为自己提出这样愚蠢的问题不好意思。

    这时候,从小树林里跑出来一只兔子,他想尝尝这朵娇嫩的小花。 板凳狗大喝一声:“兔子,你是不是想摘花?”小兔子吓得四条腿直哆嗦:“啊,不是,不是。”说完,掉头就跑走了。那天板凳狗又陪小黄花一直到月亮升起来。

    从那天开始,每天天一亮,板凳狗就来守护着小黄花,天黑了,才回家。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他们俩眼神不那么好。老爷爷问老奶奶:“你看那是一朵小黄花吗?”老奶奶说:“我也看不大清楚。那儿倒有条小板凳,咱们先坐下,仔细看看吧!”说着,就双双坐在板凳狗身上了。“哎呀,还真是一朵小黄花呀!”老爷爷惊喜地叫了一声。“你可不许摘她呀!”老奶奶叮嘱了一句。他们仔细欣赏着,谁也不说话。“哎呀,这小板凳真柔软,就像沙发一样。”老奶奶先夸了一句。“是呀,这小板凳越坐越暖和。”老爷爷也夸了一句。板凳狗忍不住了,说:“我不是小板凳,我是板凳狗。”老爷爷老奶奶赶紧站起来,直道歉。板凳狗说:“别客气,请坐请坐,我愿意让您二老坐在我身上欣赏这朵小花。”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狗,于是每天都给板凳狗带来一根骨头、两条香肠、三片面包。

    从那天开始,板凳狗每天让老爷爷老奶奶坐在自己的身上,舒舒服服地一起欣赏小黄花。

    天气越来越冷了,小黄花要凋谢了。她说:“谢谢你们这么爱我,等我的花谢了,我还有礼物送给你们。”

    秋天来了,小黄花虽然凋谢了,但他们还是每天来看她,守护着她枯萎的花。渐渐地,他们发现小黄花结出了毛茸茸的种子。

    老爷爷说:“这就是她送给我们的礼物啊!”

    那天,老爷爷采下了小黄花的种子,分成了两包,送给板凳狗一包,自己留下一包。

    老奶奶嘱咐它:“别忘了明年我们一起来这里种花呀!”

(1)、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板凳狗对小黄花的思想行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发现小黄花—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请简要赏析。

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狗,于是每天都给板凳狗带来一根骨头、两条香肠、三片面包。

(3)、“你为什么不长一些刺呢?谁要摘你,你就扎他!”对于板凳狗的这个提议,小黄花接受了吗?从中你看出小黄花具有怎样的品质?

(4)、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敢老的父亲(汤小小)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
      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晚上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我10 岁时,父亲60岁。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资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闲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有次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孙子都这么大了,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觉得丢人极了,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 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了。
      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父亲病了,是脑溢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凸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此时,在父亲的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终于明白了父亲“不敢老”的良苦用心。而我,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

现代文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时间一分 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 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 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 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中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在另外一个落脚 点。”我双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 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办要记下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 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000次赞扬

      ①他执着地坐在地铁站里,胡琴是他的全部。路上尽是行色匆匆的人,人们无暇关注他的演出,尽管他十分卖力,却只换来少得可怜的回头与驻足。

      ②想起家庭,他不由黯然,他与继母关系很僵。母亲走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但他不肯,他从心底厌恶父亲与继母以及他们的家。从此,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胡琴,他从小喜欢拉胡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靠胡琴养活自己,甚至出人头地。

      ③他曾经在音乐学院的门口逡巡过,但昂贵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能做的只是在每天樱花路地铁站口拉胡琴给路人,这儿,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④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驻足片刻,认真地倾听着,然后笑着告诉他:“真不错。”一个陌生人的赞扬,让他麻木的神经为之一震,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他卖艺以来第一次听到的赞扬,虽然出自一个陌生人,却让他泪流满面。他换了支曲子重新拉了起来,而那个女孩,则一步三回头地进了地铁站。

      ⑤接着,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八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

      ⑥那个出现奇迹的晚上,他回到出租房里,第一次怀着兴奋与满足安然入睡。曾经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回到了身上。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下去。

      ⑦还是那个地铁站口,他还是会听到许多鼓励和赞扬,有些老年人,自备了小板凳,竟然坐在他的身边,长久地倾听着他的表演。

      ⑧因此,他格外地卖力,悠扬的琴声在肆虐的寒风中进入了人们的耳朵,振作了让人们麻木疲惫的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寒冬,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

      ⑨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驻足了片刻,然后进入了地铁站,可是,仅仅一会儿,他又折了回来,待一曲终了,他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划线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

      ⑩第二天,地铁站里少了那个沉浸在音乐里的卖艺少年。

      ⑪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在台上表演不正是他的梦想吗?这儿幽静典雅的氛围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⑫继母过来看望他,为他带来了爱吃的饺子,他对继母没有好脸色,冷冷地拒绝了她,也让她以后不要再来。继母一脸难堪和无奈,却仍旧坐着没动。

      ⑬继母还不走,他发了火,茶馆老板这时却走了过来,十分热情地招呼继母。

      ⑭他呆住了,继母看着他的脸色,慌忙告别了。继母走后,老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这份恳切感动了我。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⑮他这才知晓:继母的无数恳求,让他得到了1000次甚至更多陌生的赞扬,重新点燃了他人生的希望之火。让他赢得赞扬的不仅仅是他的琴艺,更是一位母亲恳切的心。

(选自《品读》2014年10月,有删节)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高的兴安岭

罗伟章

①在漠河北极村,与几个朋友相聚于茶馆,听当地人唱歌,唱的是《高高的兴安岭》。我心想,与我老家的山相比,兴安岭几乎是躺着的,只见起伏,不见耸峙,更不见孤峰耸峙,因此,兴安岭的美不在高,而在辽阔。

②大兴安岭的辽阔是林木成就的,那些站定的生命,只需一方土,就能争高直指。汽车在林间行驶,透过车窗,只见落叶松和樟子松筑成绿墙,白桦树宛如从绿墙上流下的白色液体。某些白桦弯曲了,想必是被风吹的,弯曲得俯身于地,破裂的地方发黑,但依旧顽强地活着。

③要走进一片森林的内心,最好的方式,是仔细观察一棵棵树。所谓“仔细”,其实只需要“看见”。“看”是一个词,“看见”是另一个词——把看的对象放到心里。哪怕它很不起眼,可是当你看见它,它就变得高大起来,它生命的光华就展现出来,照耀着你。人的一生,即使是旅行家,能去的地方也有限,所以每到一地,我都倍感珍惜。我能做的,或许只是“看见”,而后“记住”,记住某座桥梁、某块石头、某片庄稼……到了大兴安岭,就是要记住那一棵棵树——它们的名字、大小、样貌、色彩。

④我的老家也有森林,但都是碎片化的,要么被山石割开,要么被深谷切断,像大兴安岭这般林木如海,实在令我震撼,可它并不打算震撼你,它只是本真地存在着,尽管辽阔无边,却不张扬,很有节制地起伏着,思想者一般静穆着,在节制和静穆当中,孕育万千生灵,并以此阐释“辽阔”的内涵。或许,深刻容易,辽阔很难,深刻不一定辽阔,辽阔却必定深刻——这是大兴安岭给予我的启示。

⑤从漠河县城到北极村,八十多公里的路程,每一处都是风景,用手机随意拍下,便是一张可用作电脑桌面的照片。林子里没有风,鸟儿们也正歇息,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声响在面前流淌——那是森林的呼吸,舒缓,安详,恬静。

⑥一路前行,越靠近北极村,就越靠近中国的边界。我一直认为,边界以及边界感,是好东西,它们让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而国家、自然也需要边界。可如果立在边界上的,是如大兴安岭一般的绿色屏障,那么边界的意义,就不是阻隔,而是沟通。

⑦作为中国的主要林区,在初中地理课上,我就知道了大兴安岭。然而真正把它记在心里,是1987年的夏天。这年的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远在山城念书的我和同学们,天天收听新闻,天天为这事揪心,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个初秋的夜晚,我和几个朋友相聚于北极村的一家茶馆,其中的老郑,当年就是一名奔赴大兴安岭救火的解放军战士。旁边有三位当地的女子,听到我们谈及这段往事,竟齐刷刷地起立,过来向老郑鞠躬、敬茶。1987年,她们有的才两三岁,有的还没出生。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深沉的感恩,缘于深沉的爱,她们爱这片土地,也正因此,大学毕业后她们又回到了故乡。其中一个女子的爷爷是护林员,几十年来每天翻山越岭,要走几十公里的路,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但他从不懈怠。而从前,他是一名伐木工人,人与自然,成了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⑧浴火重生的大兴安岭始终在变化,休说四十年,就是与八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记得上一次来,我住的民宿一天的房费只要几十块钱,却仍有许多房间空着。而今的北极村,一家家民宿无不干净、整洁、敞亮,一房难求。有一天在漠河县城吃午饭,竟碰到我的两位四川老乡。那是一对年逾七旬的夫妻,说把儿孙安顿好了,想看看大好河山,第一站,就到祖国的北疆来了。除了众多旅行者,还有来自各地的摄影家。旅行者用脚步延伸视野,摄影家用镜头讲述故事——这是时光的故事、森林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

⑨东北是个令人心生敬意的地方:为反对侵略打响雅克萨之战、李金镛开矿安边、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敌、重工业对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每宗历史事件,都气势磅礴、顶天立地。近年来,大兴安岭又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阵痛之后成功转型,建立起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绿色成了这里鲜明的底色,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吸引着八方来客。而今,无论是林区,还是城镇、乡村,处处都焕发着蓬勃生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坚毅、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幡辽阔而壮美的画卷。

⑩每个人认识祖国的辽阔土地,都始于自己出生的地方,始于自己挥洒汗水和热血的地方。因此,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地,每一寸土地都令人想到祖国。也就是说,每个具体而细微的事物,包括一株草、一棵树、一条溪流、一片海滩都会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祖国”和“大地”的概念,面对无边无际的大兴安岭和热情善良的当地人,我突然想到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似乎明白了,大兴安岭地区何以能够浴火重生,也理解了为什么是“高高”的兴安岭。

⑪高高的兴安岭,那高,是情感的饱满,是精神的伟岸。

(选自2024年4月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