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卷(一)

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坐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

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  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忠孝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特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十年身到风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四、读華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病酿期。新式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美学类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士大夫读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草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统二年庚戌学历》(阴历)

《民国二年新学历》(阳历)

正月初十

皇太后万寿

  

正月十三

皇帝万寿

  

二月十四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9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10日

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三月初一

纪念日(光绪丙午宣布教有宗旨)

  

七月十三

纪念日(光绪丙午须诏预备立宪)

  

七月廿四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8月28日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八月初八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9月22日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八月十六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9月15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八月廿七

孔子生日

  

九月初一

纪念日(宣统乙酉各省咨议局成立)

  
  

10月10日

国庆日(武昌起义)

  

1月1日

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

国民纪念日(宣统帝退位)

  

2月17日

国民纪念日(民国南北统一)

注:上述表格是《教育杂志》于1910年和1913年登载的“学历”,即学校一年中各项仪式的日程表。表后并附有说明:“每届纪念日,或于下午最后一时间停课开会,为学生演说当时之历史,或不停课而于课毕后延长一时间以内行之。演说之际,当以今日情形互相比较,于养成国民之爱国心,大有神益。”

根据上述材料,凝练两个以上的时代特征。选取其中一个时代特征,自拟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