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你的“大白”正在配送中》,完成后面各题。

        ①“你好,我叫大白,是你的私人健康助手。”还记得电影《超能陆战队》中那个为主人问诊治疗、排解烦恼的机器人大白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从荧幕中“走”下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分子。

        ②不想扫地?没问题,机器人可以帮你;擦玻璃危险?ok,机器人可以搞定;迎宾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在我们身边,机器人虽然没有“大白”那样强大,但也在努力变得“聪明”与“体贴”。

        ③在工业领域,机器人也是“遍地开花”,几乎渗透到每个行业,覆盖各种规模企业。在宝马沈阳工厂焊接车间,火花四溅的自动化流水线上,近700台进口机器人屈臂摆身,穿梭忙碌;华晨金杯汽车公司生产线上,十几台机器人搬运重物,“行走”自如。在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年均增长30%。

        ④机器人正在由机器向“人”转变。这不仅意味着机器人拥有更拟人的外形,而且会更加智慧和灵巧。

        ⑤首先,它们会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到2020年,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将率先取得突破,机器人将拥有更强的感知能力。未来五年,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率先来到我们身边。率先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百度高级总裁王勋说:“不久的将来,机器人的‘智商’将比肩人类,没准每个家庭都会配个‘机器人助理’,人们使用机器人就像使用手机一样方便。”

        ⑥此外,随着一系列更耐磨耐热、安全环保的新材料投入应用,在外形上,机器人也会拥有更高的“颜值”。在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日本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我国首个人形美女机器人“佳佳”正式问世。“佳佳”不仅有才,能当导游能做主持,而且颜值高。从曝光的照片来看,“佳佳”的外貌非常逼真,与真人1:1等比制作,五官精致自然,细节非常出色,说话时能配以表情和动作。

        ⑦但是,与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并行的,则是产业创新力不强、高端产品缺乏、低水平重复建设、顽疾。相当一部分国内机器人厂商在演绎进口零部件、国内组装,然后推向市场的“简单拼凑”模式。代表高水平的6轴以上机器人,外资品牌占85%、占机器人价值量70%的设备仍然依赖国外。

        ⑧“不能光顾着‘低头赚钱’,还要去关注‘诗和远方’。不要传统机器人还没跟上,新一代机器人发展的良机又错过了。”我国工信部装备公司副司长李东说。

        ⑨“比赛还没有结束,我们有望做得更好。”谈及未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乔宇说,和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中国,仍然蕴藏着无限可能。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进行介绍?请具体解说。

(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如果把第⑦段中加横线的“顽疾”改成“问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阅读《“石油植物”领衔燃油新时尚》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石油植物”领衔燃油新时尚

       ①近年来,作为代替石油的燃料,人们倾注的热点最多的是“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以甘蔗或玉米等为原料,制造出用于汽车的燃料。人们也把这类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过发酵、加工可生产出燃料油的植物,统称为“石油植物”。

       ②那么,利用石油植物生产的生物燃料与汽油相同吗?不管使用什么原料,如果能够生成乙醇,则其性质是一样的。换言之,不管玉米还是甘蔗,还是其他石油植物,如果生成的是生物乙醇,那么,原材料的差异是不会影响性质的。

       ③生物乙醇燃烧时产生的能量约是汽油的60%,所以,掺合到汽油中的生物乙醇越多,每单位体积释放的能量越少。例如,掺合了10%生物乙醇的混合汽油与普通的汽油相比,混合汽油释放的能量只是普通汽油的96%。这个数字反映在燃料消费率上,也就是说,通常的汽油能够行使100千米,同量的混合汽油只能行驶96千米。

       ④在成本方面,生物燃料的成本比汽油要高。因为生物乙醇必须经过播种、培育、收割、加工等阶段。但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一旦用尽,便不能再生,它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而生物燃料可以通过栽培、种植,能够无止境地重新生产。

       ⑤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不断增多,全球不断变暖,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物燃料,希望使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以此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以生物乙醇为例,1千升生物乙醇究竟能够多大程度削减二氧化碳呢?从整个地球来看,每千升生物乙醇可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1094千克。使用生物燃料不仅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还能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呀。

       ⑥石油植物是新一代的绿色洁净能源,在矿物质能源给当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应用石油植物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石油植物全身是宝,它不仅能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效应。它们还可以通过生物分解,避免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其次,这种植物不含碳化物,不会污染大气,不会形成酸雨。种植石油植物不仅可阻住土壤的流失,还可以重新建立新生土壤。石油植物分布面积广,属于可再生资源。若能因地制宜地种植,完全可以实现就地取材,化木为油,省却了矿物能源勘探、钻井、开采等过程,也减少了产油区与工业区之间的长途运输、管道运输等,大大降低了成本,易于普及推广。

       ⑦开发石油植物,还将逐步加强世界各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减少对石油市场的依赖,可以再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⑧石油植物的开发,是解决未来能源的有效新途径之一。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的重要部分,随着石油的日益稀缺和技术逐步提高,50年后“石油植物”将改变地球的能源结构。

       ⑨如今,美国种植的石油植物已扩展到10万公顷,产量超过500万吨。菲律宾种植了1万多公顷银合欢树。瑞士也准备种植10万公顷石油植物,帮助解决每年50%左右的石油需求量。

       ⑩随着世界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大面积种植石油植物,相信不但能抑制地球变暖,我们还将看到地球上空越来越清澈的蓝天。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

       ①十年前的4月14日,被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人们期盼这个划时代的成就带来对自身和疾病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揭开人体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从而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一份生命“说明书”,有人将其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③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医学应用继而成为现实。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经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手,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才得以完成。而今天,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不到5000美元,且只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⑤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人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而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数字预计将迅速增加。有人乐观地预测,到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⑥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53个,而今天则超过2900个。

       ⑦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比如说,药物易瑞沙只对EGFR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有效,而药物爱比妥则对KRAS基因突变的结肠癌患者无效。但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4种增加至106种。

       ⑧十年悠悠而过。今天,尽管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也直线降低,但科学家认为,基因组学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选自2013年4月15日《科技日报》作者:林小春、任海军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霜暖阳

钱红莉

    ①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②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③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④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⑤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⑥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⑦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⑧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一—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

    ⑨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⑩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⑪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肃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包裹起来,呵护备至一一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一一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⑫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裏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⑬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送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记者付丽丽)“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明显,出现了多个之最。”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盘点2023年全国天气气候特征时说。

②气温方面,肖潺介绍,2023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6.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全国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偏高约0.6℃,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2021年的历史次高。甘肃、湖北、四川和新疆4个省(自治区)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③据介绍,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吉林(偏多35%)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辽宁(偏多39%)为第三多;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1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帮助广大农民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有近40年气象工作经历的詹丰兴再次连任江西省政协委员,他向本次江西“两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服务的提案》。

②农业与气象自古密不可分,农民常说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在詹丰兴看来,“收成好坏不只‘成事在天’,更要‘谋事在人’,其中,科技助力是关键”。他建议,补齐精细化气象服务这块短板,用好覆盖乡镇的气象观测站网,有效提升气象助力粮食生产能力。

③对农民来说,产量是硬指标。如何提升产量?“过去靠‘口口相传’的经验,而现在可运用科技让农民按照‘标准’来种地。”詹丰兴向记者介绍了他所工作的省气象局主导研发的早稻早播技术,“早在2015年就启动可行性分析,在室内试验、大田试验和多点示范跟踪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气象服务指标和业务规范,总结提出双季早稻早播早育气象适用技术。”

④去年春耕春播期间,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83个县93个示范点开展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平均亩产较正常播期田块增产6.4%,每亩可增收88.8元。”詹丰兴告诉记者,全省示范面积超60万亩,现场测产显示,增产增效明显。

(选自“人民政协网”2024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就是气象灾害来临前最重要的警示灯。

②目前,中央气象台根据中国气象局授权发布有14类气象灾害预警。近五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均每年发布19.5万条气象预警信息,暴雨、大雾、高温是这五年间发布最多的气象灾害预警。还包括部分寒潮与霜冻预警。2007年,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并不断修订完善,从2007年到2018年气象灾害预警类型多次更新。

③公众如何获取预警信息?便捷、高效、广覆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早行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数据显示,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智能终端,都是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便捷渠道。在多渠道发布手段的配合下,预警的公众综合覆盖率达到92.7%。

④《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在“十三五”时期,24小时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为89%,“十四五”目标为提升至9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从38分钟提前到45分钟;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由70公里降低到65公里。未来,气象灾害预警将着力提升暴雨、局地突发强对流预警准确率、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

(选自“新华社新媒体”2022年3月2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