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却坚决请辞。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表述与他的事迹不相符合的是(    )

A、反映“实业救国”的思潮 B、其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曲折历程 C、曾投资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举一反三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抗战期间,荣氏企业呼吁群众不要去日商企业和工厂务工,不买日商产品。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支持前线的战斗,不断地捐赠物资和金钱。期间荣德生发起修筑道路里程80余里,建成大小桥梁88座。荣氏兄弟还先后投资创办各级各类学校10余所。荣氏家族这系列的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的赞誉。

——摘自孟德会《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代际传承》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