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荣成市2016届九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选文②④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划线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春雨话情愁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 在窗外嘀嗒作响之时,人们似乎特别容易因琐事而感伤。每当天气降温、雨水落下,我们的情绪便和这天一样,阴沉起来。
      ②天气和心情糟糕看似没关系,其实不然。下雨往往会阴天,此时位于人们头顶正中央下方,一个叫松果体的小腺体便活跃起来。它是一个长约5-8mm,宽约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的豆状小体。虽然藏在大脑深处,但它对于光线的感知极其敏锐。当接受持续光照时,它就会变小,细胞活动也随之降低。一旦外界环境变暗,或者不接受阳光照射的时候,它便开始撒欢,分泌大量的松果激素,使得人体内的其他激素水平都相应降低。这些激素里,恰恰有让人情绪振奋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情绪欠佳,甚至萎靡不振。如果恰逢长期的阴雨季节,情绪的低沉便会更加明显。
      ③除了阳光问题,低温低压是造成我们情绪受伤的另一个原因。下雨时水蒸汽大量聚集,气压便会降低,此时,人们会需要比平时更多的氧气,有些人甚至会感到轻微的憋气。虽然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是身体的不适,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同时,下雨时空气流动加强,温度降低,人不愿意活动。这是由于人体的自身防御机制被启动了,低温条件下许多器官都会受损,所以大脑在处理低温信号时,就会告诉一些运动神经别太活跃了。神经对于各种信号的处理迟缓了,心情就会受到影响。
      ④除了生理不适造成的情绪低落,下雨导致的心理因素也是极多的。当下快节奏生活使得各种“简式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大家都想尽可能简化一切繁杂冗余,但是一下雨就会造成各种不便:准备雨具、道路湿滑、无法参加户外活动、一些计划不能实施等等。产生不便的同时,我们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中“压抑机制”便会响应。我们会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些不便,强烈的压抑心理自然会催生许多负面情绪,必然会不高兴。
      ⑤这些是造成心情不好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些原因,但是,在临床心理学中,这一类影响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因为这些情愁只是我们情绪上的不适,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生活功能。很多时候,随着雨过天晴就会一挥而散。但是,这样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累积,不及时疏导,便会引发诸如“季节性抑郁症”、“恶劣天气恐怖症”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由于阴雨天气而引发的“气象病”。
      ⑥了解雨天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之后,在较长的阴雨天里,大家就应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无论天气怎样,真正影响我们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时刻都能拥有一份好心情,就再也不怕这雨这风。相反,当春雨骤降的时候,可以坐下来,趁机歇歇脚,好好地去品品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好日子。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叶

       ①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与鲜活,但千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满目的沉重。

       ②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而来。一缕亮丽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有的风景。

       ③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伴着满树乞求阳光感激阳光的叶子,我站在无言又无奈的母亲面前,我能说些和做些什么呢?蜂飞蝶舞、扬鞭吆喝的温馨与雄浑,是与眼前的悲怆画面不相协调的。母亲喜欢红叶,常常把红叶一生的辉煌与美丽归结为朴素的“好看”二字。这样的定义虽很肤浅,但原始的美能说明红叶作为一种生命过程所独有的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春风的笑,是为绿遍山野;夏雨的狂,是为挥洒豪气;秋月的眼,是为收获鼓劲;冬雪的吻,是为大地铺上一层不掩饰的晶莹一样,让一组神韵在特定的氛围内展示风情。这种风情有可能过程是短暂的,只要留住搏击的顽强与执著,是能够找到属于生命的隽永的。

       ④然而起风了,灰蒙蒙的天空,一片苍凉。路边的树叶,已经失却了青春的娇艳,痛苦地作着最后的告别;病床上的母亲,泪眼朦胧。看着刚刚绽芽的我,她真的不愿像那一片屈于命运的红叶啊!但是,病魔吞噬生命是与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母亲仿佛很安详,连最后的遗言,也是让我去拣几片红叶。我跑在童年的秋天里,为母亲拣回了一大把红叶。母亲数着这些红叶,如同数着我可以用月计算的年龄,终于,她的笑永远地印在了那把红叶之上。

       ⑤红叶度过了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我的感觉也突然回归到被爱怜所簇拥的晨光里。那是一个夜晚,在严寒即将为大地更换主题时,你踩着松软的泥土走了……而我则踩着落叶向你扑去。

       ⑥我并不企盼一切都会永恒。红叶告别季节,这是自然的法则,就像再坚硬的岩石也注定要风化为泥土一样。造物主在造出万物时,就给了它一个不可超越的毁灭命运。我仍在爱着,就像叶子热恋土地一样,在狂风中不管旋得多高,最终还要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因为,它从枝头走下来,已经有一个归宿在向它招手。我的归宿在母亲亲手为我设计的坐标里。

       ⑦让世界所有的叶子都飞舞吧,那是一颗颗袒露真诚的心哪!

       ⑧天上的红叶一片片/思念到天边/思念到永远……

       ⑨把思想从往事中拽回,虔诚地注视今天的红叶,红叶便是活着的历史。是的,一切都未曾老去,也绝不会老去,只要大自然的秋风刮来,那飞溅的流苏,那童年的云雨星光,那饱蘸生命之美的红叶,便突破时空的界限,染红我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跨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速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临“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专家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该病毒可在低温零下70℃至高温60℃间存活,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出血等,而此次几内亚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中,“扎伊尔型”最高致死率可超过90%。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死亡率高达50%~9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靠对症治疗。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

    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给人类的,且传染速度极快。人与染有埃博拉的动物发生接触,并感染上病毒,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病毒的传播缘于与感染者的血液、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汗液和精液)的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当健康人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污染物(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总的来说,埃博拉病毒不经过空气传播,只有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才可能被感染。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国家几内亚再次爆发,随后蔓延至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及尼日利亚。2016年1月14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公布的最新数据,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共计吞噬超过1.13万条生命,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2.85万例。

——节选自《羊城晚报》

材料三:我们这里安全吗

    11月初,北京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得到确切消息,有7个从境外归国的乘客被怀疑可能患有埃博拉出血热。旅检处赵良刚副处长说:“飞机到达后,7名乘客中确实有两位正在发烧,我们马上对他们进行了隔离。”事实证明,这就像以前的无数次经历一样,又是一场虚惊。这7名乘客经过确诊不是埃博拉出血热。目前,北京检验检疫局针对埃博拉病毒已加强各口岸的查验力度,在首都机场开展严密防控,通过体温探测仪等快速检测手段对旅客进行检疫,并对来自非洲等疫区的航班进行重点查验。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四:目前,随着西非埃博拉病例数破万,各国都加紧从国家层面采取应对措施,严防病毒进一步蔓延。对于疫区之外的普通百姓而言,如何从个人层面做好防范?

一,个人尽可能不要去非洲疫区旅行。如果非去不可,专家建议,需要出发之前咨询相关疾控部门,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准备常用药物。抵达非洲后,先要了解当地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经被划定为疫区的村庄、城镇,尽量避免与确诊和疑似患者接触,减少与人握手的次数。

二,从疫区回来的人最好主动隔离3周。从疫区回国的人员应在入境时接受体检,看看是否发热,即使一切正常,也应该主动按照病毒的最长潜伏期21天,进行居家隔离。不要外出,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去人多的地方。

三,出现发热症状及时就医。从疫区回国的人员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应及时告知相关卫生部门,接受紧急隔离和消毒,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病人在家中治疗,主张病人或他们的家庭成员寻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救治。

四,个人应该减少与果蝠、猴子或猿等感染病毒风险高的动物接触。若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就不要再去处理它们。血、肉等动物制品被食用前应确保熟透。

——节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阅读理解

 “丝路丝语”主题阅读

    【丝路之源】

    丝绸之路,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丝路交流】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品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技术文化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深刻而久远地影响着世界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文化等。同时,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有稀有动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和葡萄、核桃、黄瓜、石榴等农作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这些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和药材的种类,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造纸术、印刷术、凿井灌溉技术、冶炼技术等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我国的造纸术首先在阿拉伯的撒马尔罕形成了造纸中心,后来进一步西传至欧洲、美洲。西方各国都受惠于这项技术发明。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亚的医药、天文学、数学等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医学、天文历法、古代数学都取得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的书籍,尤其小说传入欧洲以后,曾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强大影响。如莱布尼茨受过《周易》的影响,歌德受过《好逑传》的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如敦煌的莫高窟很多都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丝路文学】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选自余秋雨《沙原隐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