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暨阳中学招生选拔科学(物理部分)模拟试卷
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小明、小亮和小艳所在的兴趣小组发现:电学量的变化往往能够用来反映力学、热学、光学等物理量的变化.在冯老师的点拨下,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共同设计了一种用电学量的变化来反映力学量﹣﹣距离变化的装置.
A.电源(提供4V的稳定电压)
B.电流表A(量程0﹣0.6A)
C.电压表V1(量程0~3V)
D.电压表V2(量程0~15V)
E.定值电阻R0(1欧、3欧、5欧和6欧的电阻各一个)
F.开关S一个,导线(足够长)若干
①认真研究该原理图后,小艳认为图中只需一个电表即可,于是她将电流表去掉,则电流表所在处应该(填“让其断路”或“用一根导线替代”).
②小明和小亮认为:该装置应该尽量大地反映M移动的距离范围,同时还希望电压表上的每根刻度线都能够表示出M移动的距离值.要达到此目的,电压表应该选(填器材序号字母);定值电阻应该选阻值为欧的.
③在他们改进并初步完善的设计方案中,P在ab的中点,M既不上移也不下移时,电压表的示数是.
①小明的连接方式能够达到目的吗?请说明理由..
②(填“小明”、“小亮”或“小艳”)的连接方式,测量的N点移动距离范围最大.该连接方式中,电压表量程的l/3刻度线处表示的N点移动距离为(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距离值).
铺设水泥路时,有时要在水泥里面掺入少量纤维材料.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在水泥中掺入纤维材料是否会影响水泥路面的牢固程度,设计好方案,利用图中装置用落锤对样品进行连续撞击直至样品断裂,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 组别 | 样品厚 度/cm | 样品面 积/cm2 | ▲ /cm | 掺入纤 维种类 | 纤维掺 入量/% | 撞击 次数 |
1 | 4 | 100 | 50 | 无 | 无 | 20 |
2 | 4 | 100 | 50 | A纤维 | 0.1 | 80 |
3 | 4 | 100 | 50 | B纤维 | 0.1 | 9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样品的牢固程度可通过比较样品断裂时所承受的{#blank#}1{#/blank#} 来判断。
(2)表中“▲”处填写的内容应为{#blank#}2{#/blank#}。
(3)为缩短检验上述规格样品的实验时间,需减少撞击次数,可采用的方法是{#blank#}3{#/blank#} 。
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小莉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强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θ(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序号 |
射出速度v/(米/秒) |
射出仰角θ |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米 |
1 |
5 |
30° |
2.9 |
2 |
10 |
30° |
9.5 |
3 |
10 |
45° |
10.8 |
4 |
10 |
60° |
9.1 |
5 |
15 |
30° |
20.7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步骤 |
25%的蔗糖溶液 |
25%的苏打溶液 |
25%的食盐溶液 |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几次 |
||
60秒 |
58秒 |
25秒 |
|
观察“复原”现象 |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
||
能 |
能 |
不能 |
组别 |
剂量/(mg/kg) |
实验动物数量/只 |
入睡动物数量/只 |
睡眠发生率/% |
A |
0.5 |
15 |
8 |
53.3 |
B |
1.0 |
15 |
12 |
80 |
C |
“ ▲ ” |
15 |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