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版八上训练·达标检测 第五单元 第19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②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DNA硬盘

    ①DNA是生物的基因信息,可以长久有效地记载生物的各种信息数据和图谱,这已经不再是神秘的东西了。可是,把人类文明的数据存入“DNA硬盘”,并且保存长达千年之久,不啻为石破天惊的奇闻。

    ②最近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群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数据,都完全可以写入DNA生物基因信息中,并将其储存千年之久。

    ③这项研究的动因,源自一个并非杞人忧天的“黑色幽默”。2011年的某天,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格瑞斯跟同事们聊天,有人开玩笑说,一旦某一天,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全人类几千年来所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资料数据,会不会随着人类的灭亡而灰飞烟灭?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因为服务器、硬盘、闪存、磁盘等很多数据保存工具,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消亡,它们记载这些数据,完全可以留待新新人类去发掘。

    ④格瑞斯教授听完大家的笑谈:并没有感觉这只是一个黑色幽默,而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命题。服务器、硬盘、闪存、磁盘等数据保存工具,是可以将数据保存一段时间,但这些数据保存工具,最终还会像传统的纸质书籍一样降解,无法长久保存人类数千年的文明。

    ⑤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长久保存这些数据呢?于是,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受到生物DNA基因信息图谱的启发,他们把将数据写入生物基因信息作为主攻方向。

    ⑥经过研究,他们发现1克DNA理论上携带有455艾字节(Exabyte,EB)的数据。1EB等于10亿GB,而1000EB等于1ZB。云计算公司EMC估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额也只有1.8ZB,这意味着只需要4克(—勺子左右)DNA.就能记录从柏拉图到莎士比亚的名作,还可以延展到碧昂丝的最新专辑等所有作品。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数据,有了DNA硬盘保存,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⑦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格瑞斯和同伴们发现,DNA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反应,在室温下也会逐渐降解。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又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集思广益,认为如果把DNA数据硬盘做成化石来保存,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而现今最类似于化石的矿物就是石英。于是他们将石英做成壳子,这种壳子的结构组成类似于玻璃,与骨骼化石几乎相同,把DNA样本放在石英做成的壳子中,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

    ⑧把人类文明的数据存入DNA硬盘,由头源自幽默,结局石破天惊。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格瑞斯教授等科学家,创造了人类文明数据保存与传承的神话。

(选自《知识窗》2015第5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交通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因驾驶员酒后驾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平均每年有25万余起,造成约5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3亿,在国外酒后驾车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推广预防酒后驾车的新技术成为挽救人们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目前,警察常用酒精呼吸检测仪仅只能初步显示司机饮酒过度与平顺,有酒后驾车嫌疑的司机将被带到警察局接受血检等进一步检测,以确定其体内酒精含量是否超标。而英国内政部计划推出一种先进的“超级”酒精呼吸检测仪,能当场认定司机是否违法酒后驾车。这种检测仪能根据体温、呼吸频率等情况,准确判断汽车驾驶者体内的酒精含量。

    ③在不少国家,政府在推行酒精锁,以防止醉酒司机上路。在瑞典,已经有1500辆沃尔沃卡车安装了酒精锁装置。酒精锁是一种车载检测装置,司机向酒精锁配备的酒精检测仪呼气,经仪器测试认定司机没有饮酒后,酒精锁才会开启,否则汽车无法发动。但这种装置的缺陷在于可以作弊,司机可以叫其他来饮酒的人帮助他开锁。

    ④为此,意大利贾拉拉大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名为“天使”和新型车载探测仪。这种探测仪安装在驾驶室内的车载电脑中,有3个小型探测头围绕在司机周围,主要探测司机呼出的气体,当气体中酒精浓度超标时,探测仪会发出蜂鸣声提出警告。如果司机不停车,探测仪将通过车载电脑自动发出指令,迫使汽车无法启动或逐渐停止行驶。

    ⑤日本和美国的手机制造商利用类似“天使”检测仪的方法,分别开发出可以预防酒后驾驶的新型手机。一旦驾驶员酒后驾驶,这种手机内的酒精传感器就能第三地检测到驾驶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这种手机主要用于帮助公交车和出租车公司判断自己的司机是否可以安全开车。

    ⑥一些新的光学手段也应用于对付酒后驾车者。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家器械公司开发出一种皮肤接触酒精测试仪。这种仪器由糖尿病检测仪改造而成,可向司机的胳膊发射光束,通过反射光束来分析司机胳膊皮肤下血管中血液里的酒精含量是否超标。这种检测仪从检测到产生结果只需60秒,与之相比,呼吸酒精测试需要20分钟,标准验血则需要数天时间。

    ⑦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激光公司研发了激光酒精测试仪,可对司机是否饮酒进行远距离探测。检测仪发射一束专门的激光,透过挡风玻璃对车内空气进行检测,如果空气中酒精含量超过百万分之一,食品会根据反馈信号报警。

    ⑧此外,一些集多种检测手段于一体的检测管理系统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应用。日本一家汽车制造商开发出一种防酒后驾车的概念车。北京公交旅游公司也在国内首次推行新型车载酒精检测连锁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由车载酒精检测仪、车辆连锁控制系统、管理员多级管理系统组成。驾驶员发动车辆前,先打开钥匙门第一档接通电源,管理系统同时启动,驾驶员需按指令读秒吹气、设备随即进入检测阶段,15秒内,检测随即能显示。如通过,驾驶员将可以继续正常操作,发动车辆。否则,车子电路自动阻断,无法发动。

    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预防洒后驾驶的拉动手段日益更新,我们相信,因“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也会日益减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墙洞”实验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博士,因“墙洞”实验而声名远扬。早在1982年,他就萌发了关于没有监督的学习电脑的想法。最终在1999年,米特拉博士的团队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与毗邻的新德里贫民窟之间的隔墙上挖了一个“墙洞”。通过这个洞,他们放置了一台供任意使用的电脑。

    这台电脑很快在贫民窟的居民、特别是儿童当中引起了轰动。事先毫无经验的儿童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米特拉博士由此得出如下假设:任何一组儿童的基本电脑技能的习得,都可以通过偶发性学习来实现,前提是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其能够用上适当的电脑设备,并且在设备上配备娱乐内容和激励内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为指导。

    受到实验成功的鼓舞,他们又在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安放了可供任意使用的电脑。这些实验后来被称为“墙洞”实验。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两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墙洞”实验结果,这两个地方的儿童自己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后来被称“最低干预式教育”。

移动扫盲

    教科文组织的移动扫盲项目利用移动电话,来补充和支持为生活在巴基斯坦偏远地区的250位少女开办的传统面授扫盲课程。巴基斯坦的文盲问题很严重,对于妇女和女童的影响尤其严重。全国男性成人识字率为69%,而女性仅为40%。教育研究显示,刚刚掌握不久的识字能力如果没有坚持练习,很快就会丧失,项目规划者希望在女童完成课程之后通过某种方式为她们提供远程支持。

    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所在的村庄没有电脑,或是没有可靠的固定线路互联网连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唯一途径是借助移动电话。方案教员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她们练习书写技能或复读作业本上的某些段落。教员还向学生提出问题,女童通过短信方式作答。所有这些活动和交流都旨在巩固女童在面授课程中学到的读写技能。

    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涵盖了2500多名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回答问题。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是用绣针引绣线在绣地上穿绕,形成以绣线为主或者以线固定其他绣材为图案的一种装饰方法,结合不同的配色,形成不同的绣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据考出现在西周。1974年12月,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鱼伯墓中,发现了留存于泥土中的刺绣痕迹。史料记载,西周时期的贵族服装多以刺绣装饰,并将之用于国家之间交流馈赠的礼物。春秋战国时期,刺绣走出宫廷,来到民间,自此,庶民之衣与军队之旗上出现了刺绣的纹饰。

刺绣在汉代蔚为流行,尤其在西汉时,是与织锦齐名的珍品,常常是“锦”“绣”并称,形容国运昌盛也习用“锦绣江山”加以形容。汉高祖时曾明令商人“勿得衣锦绣”,将是否穿戴刺绣服饰作为评判阶级高低的标准。

对刺绣而言,针法极为重要,它是指用针引线穿绕绣地的方法,包括其穿绕形式和结果。最早的刺绣针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完全用锁绣针法绣成于帛。唐以后,刺绣针法出现了变化,在传统锁绣针法外出现了平绣等针法。明清时期,出现有双面绣。此外,丝绸之路上的刺绣针法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加物绣”,如钉珠绣。1997年在昭苏波马黄金墓出土的一块长25厘米、宽13厘米的金珠绣绮残片上出现了“珠绣”。清以后,刺绣针法在新疆各少数民族刺绣中流行开来,针法上不断融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