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河北保定市高阳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例如,伏尔泰(1694~1778年)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伏尔泰认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联网的计算机传递产生了一个地球村,消除了以往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孤立。然而,由于购买必要的设备、维护和升级设备、训练人员去使用这些设备都需要资金,许多国家感到很难融入地球村。这个新的互相联系的世界也遭到了某些人的批评。例如,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言,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言限制在小范围内。——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材料一反映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概括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举一反三
铁路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0~1870年世界铁路营业里程表(单位:英里)

1830 年

1840年

1850年

1870年

欧洲

60

1800

14000

65000

北美洲

--

2800

9000

56000

亚洲

--

--

200

5100

南美洲

--

--

--

1800

非洲

--

--

--

1100

澳洲

--

--

--

1000

全总计

60

4600

23200

130000

--(英)伯里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0卷:欧洲势力的顶峰:1830-178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荚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整个民国时期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仅质量差,而且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居世界第一。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