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同步练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果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1)、用文中原句回答:“我”至今不能忘记先生的原因是什么?

(2)、先生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从等方面来刻画的。

(3)、先生的“凶”表现在他的上,作者还具体写了先生这件事。

(4)、眼镜成了先生最显著的特征,这说明_____。

A、先生知识渊博。 B、形象滑稽,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C、突出先生的“凶”。 D、既点明先生的特征,又说明其知识的渊博。
(5)、先生说的“一眼望到底”的意思是,加引号的作用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于老师

    我们的班主任是于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和于老师在一起,大家总会感到快乐。

    有一次,学校举行接力比赛。枪声一响,我们班的“飞毛腿”立即冲出起跑线。他们在拉拉队的“加油”声中,一棒接一棒,越跑越快。经过一番“争斗”,我们班遥遥领先,得了第一名。大家别提多高兴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回到班上,于老师看到我们忘乎所以的样子,平淡地说:“怎么了,骄傲的尾巴也露出来了?快,快藏起来!”大家都笑了,但笑过以后,又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

    期中时,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我们班得了倒数第一名,很多人伤心地哭了。于老师对我们:“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都知道先有母,后有子女。‘失败’不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吗?”逗得大家破涕为笑。

    还有一回,一位同学由于字写得太差,受到学校领导的点名批评,他十分难过。于老师知道后,对他说:“快把那支倒霉的笔扔了,我送你一支钢笔,好好练字。”一句话,赶走了这位同学心头的阴云。他按照于老师的话,天天用这支笔练字。最近,区里举行写字比赛,他还获得了二等奖呢!

    有时,于老师看到两个同学在吵嘴,就会说:“鹬蚌相争,小心渔翁哦!”他俩一笑。矛盾化解了。要是哪个同学遇到困难,于老师就会唱起“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歌,大家便都热情地给予帮助。

    于老师就是这样,用幽默的话语,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道理。

拓展阅读厅。

弱种子也要发芽

文/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囡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