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评价检测(一)

“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这首诗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黄海海战时的激烈 B、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C、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D、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者
举一反三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请阅读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历史变迁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兴起后,地方督抚要员在操办洋务事宜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急需大量的新型人才,这些人是科举制度和旧式书院所无法培养造就的。不过,清政府深知模仿西方的学堂仍有许多不足,加之这些学堂聘请洋教习的费用较大,留学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另外,开明官吏对留学的支持和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蒲安臣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提供了条约依据,也是促使晚清留学教育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摘编自岳秀银《清后期公费留学生初探》

材料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最根本的动力乃是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木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日木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因此,纷纷主张效法日本,救亡图存。亲身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许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向往之路。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材料四   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