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2016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

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材料意在强调(   )

A、文化回归是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沟通的产物 B、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举一反三
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予,可谓至圣矣”,认定孔于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蓝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千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内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于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