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三年级下册 第14课 检阅 同步测试

课外类文阅读。

                                                                          启示

       有位老太太请了一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油漆匠一走进门,看到她丈夫双目失明,顿时_____(留 流) 露出怜悯的目光。因为男主人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的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陷。

      工作完毕,油漆匠取出_____(账 帐) 单,老太太发现比原来谈妥的价钱少了许多。她问油漆匠:“怎么少算这么多钱呢?”油漆匠回答说:“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_____减去那一部分,_____他使我不_____(在 再)把工作看得太苦!”

油漆匠对老太太的丈夫的推崇,使她流下了眼泪。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这件事告诉我们:_____我们无法改变人生,_____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_____我们无法改变环_____(境 镜),_____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改变态度。

(1)、选择正确的字。

顿时(留 流) 露出怜悯的目光。

油漆匠取出(账 帐) 单

他使我不(在 再) 把工作看得太苦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 镜)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怜悯—    缺陷—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虽然……但是    之所以……是因为

减去那一部分,他使我不再把工作看得太苦!

我们无法改变人生,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改变态度。

(4)、男主人对人生的态度是:

(5)、油漆匠用的方式来表示对男主人的谢意,他感谢男主人的原因是:

(6)、女主人流下眼泪的原因:

(7)、这篇短文要表达的中心是_____

A、告诉我们双目失明的男主人是个开朗、乐观的人。 B、告诉我们只有一只手的油漆匠是个慷慨大方的人。 C、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生观、心境及态度的改变,不仅可以改变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D、告诉我们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不能悲观失望。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赋得永久的悔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_____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了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_____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_____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黄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肩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么美啊!我如果有架照相机,一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吭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他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欢这乡村恬静的生活!

阅读理解。

鲁迅与萧红

    1934年10月,一个23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