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单元综合检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对当时的经济政策抱有什么态度?这一经济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中,列宁为改正经济探索中的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重视哪一部门?在该部门苏联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济政策有过哪几次大的调整。反映了其经济探索过程中的什么特点?

举一反三
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摘自岳麓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