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华师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材料一
记录片能够相对忠实地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变化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国家变革、社会变迁的“国家相册”。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纪录片体现了明显的家国叙事倾向。《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极大地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涌现出了《大西南凯歌》《第一辆汽车》《征服世界最高峰》等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纪录片。
改革开放营造了自由、现代、多元的社会环境,纪录片创作者用更开放的视野,怀着对生命与生活、民族与世界、历史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掀开了纪录片制作的新篇章。1983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向人们展示了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如何从远古走来,如何缔造出人类文明的奇迹。中华民族“共饮一江水”的主题带给海内外赤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章回式结构、主持人串讲等制作手法的创新和突破,让人耳目一新。中外合作拍摄的模式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开辟了道路,达到了极强的文化传播效果。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既让世界了解了东方古国博大厚重的千年底蕴,又唤起国人对历史阵痛的深沉反思。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远方的家》,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体现“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着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平衡》讲述了守护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志愿者的故事;《俺爹俺娘》将摄影机对准父母,记录亲情与家庭生活……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
(取材于王福来、刘悦、巩杰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当名词表示“纪录片”,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文献的,纪实的”。可见,纪录片与文史记录、传播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近年来,中国文史纪录片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 。其中《故宫》《故宫(国际版)》《故宫100》是这些纪录片中的佼佼者。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
《故宫》中三维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重现”了历史中的原始生态、风土风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将重要历史事件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呈现,极大地丰富、美化了纪录片,也支撑起了整部片子的叙事构架。例如开篇以3D动画对故宫做出全景呈现:浩瀚宇宙,繁星点点,视线从深邃宇宙穿越厚重的白色云层,以俯视的角度全景呈现宏伟壮观的宫殿群,表现了故宫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的厚重感。《故宫100》在介绍吉祥瑞兽时,站立在屋项上的各种瑞兽突然“活”了起来,一个个萌萌的卡通形象从天而降,落到代表中国传统美好品质的文字上:坚韧、高贵、威武、灵敏……神气活现地围成一圈,寄托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随着纪录片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纪录片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文史纪录片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激发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传播中华绚烂历史文明的绝佳媒介。
(取材于王宁、张德明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在这种互动结构中,中国纪录片应改变“高高在上”“沉默寡言”的姿态,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开发全球化的合作项目,搭建持续有效的国际共享平台。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将三个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金丝猴淘淘嫉妒父母对妹妹的爱、熊猫丫丫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给人强烈的代入感。
2019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敦煌研究院联合柬埔寨相关部门,共同出品的国内首部亚洲文明对话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该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各方面的赞誉。
“两窟”千年相望,却不相闻;命运相通,却不相知。该纪录片中,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莫高窟洞壁上精美的壁画人物,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
一年平均湿度(%) |
|||
70 |
50 |
30 |
10 |
|
35 |
0.14 |
0.19 |
0.30 |
0.68 |
25 |
0.74 |
1.00 |
1.56 |
3.57 |
15 |
2.74 |
5.81 |
9.05 |
20.70 |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①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②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