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  爽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轻快),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  功夫),他不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球王”贝利:一个让对手尊敬的人

    “球王”贝利的父亲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父亲的影响之下,贝利从少年的时候起便喜欢上了踢球,他的球技比其他的孩子也略胜一筹。

    一个夏日的午后,贝利像平时一样,穿着短裤、赤着脚与一群玩伴在一片空地上踢球。仅10分钟的时间里,他就连下对方三城。这时,贝利又一次得球,只见他左晃右突,先后闪过对方两名队员,但却遭到了第三名队员的顽强阻拦。这似乎也难不住小贝利,他故意卖了个空子给对方,对方一伸脚就被他一个不起眼的绊子给放倒在地,接着,他便一路推进,又一次把球射入了对方的球门。

    小贝利正暗自得意之时,谁知他的父亲从天而降,一下子冲到他的面前,把他按在地上就是一顿痛打,所有的人都被贝利父亲的举动弄得不知所措。打完了,他把痛哭流涕的小贝利拎了起来喝问道:“知道为什么打你吗?”小贝利可怜巴巴地摇了摇头。他的父亲教训他说:“踢球靠的是技术取胜,而不是靠阴险的‘小动作’。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你都要尊重你的对手,并且,你自己也要做一个值得对手尊重的人!”

    童年的记忆,一直伴着贝利的成长,父亲的话语,一直是指引他前进的人生之路上的明灯。父亲植入他幼小心灵里的种子,终于在他人生的岁月里收获了丰厚的果实。

    1958年,17岁的贝利被选入巴西国家队,并首次代表国家队与队友一起参加了在瑞典举办的第6届世界杯。他们一路冲杀,终于打进了决赛,而他们的夺冠对手正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瑞典队。

    比赛刚开始4分钟,瑞典队便以其凶猛的攻势首先破门得分,这一记射门刹那间让瑞典人看到了夺冠的希望。然而,接下来的时间里,巴西队渐渐地占了上风,只见贝利接到队友的传球之后,看到对方球员一下子上来两人夹击自己,便迅速将球传出,飞身向前,接到球的队友把对方球员吸引了过去,又一脚把球传回给奔跑中的贝利,接到球的贝利迅猛出脚,一记远射,足球打到门柱之后弹入门中。这一记进球让瑞典的观众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就在人们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只见40米开外的队友又一记长传把球踢向贝利,在球还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几个瑞典的后卫队员也立即作出反应,从后向前封堵贝利。此时的贝利镇定自若,只见他敏捷地用胸一挺把球停下,然后对着对方队员冲上来的方向把球轻轻一挑,这一挑拿捏得恰到好处,球刚好从对方后卫的头顶越过。不待足球落地,贝利已经迅捷地转身,同时晃过扑上来的3名饿虎般凶猛的瑞典队员,左脚凌空抽射,未等门将斯林索反应过来,球已直蹿大门右下角。

    停球、挑球、转身、射门,一气呵成。这一记精彩绝伦的入球,折服了所有的瑞典人,在场观众站起来激情欢呼:“贝利!贝利!”连瑞典队守门员也跳起来为贝利喝彩。在所有的瑞典人看来,自己的国家队输给这样的对手,是他们的荣耀!比赛结束之后,瑞典人毫不吝啬地送给贝利一个“球王”的称号。

    凡是与贝利同场踢过球的人,不论是他的队友,还是对方球队的球员,无不被他精湛的球技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被对方球员重重地“铲”伤过,甚至因伤有好几年都不能上场踢球,从而导致巴西队世界杯卫冕失败,但他从不报复对方,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报复对方的最好方法,就是再进一个球!”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一定想到了童年时的那个午后的一顿痛打,想到了父亲吼着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自己也要做一个值得对手尊重的人!

    是的,贝利做到了!经历了无数人生的辉煌和荣耀的贝利,是一个尊重对手,也值得对手尊重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好笑的段子:某人捡了一部手机,正愁如何还给失主,电话响了。他接了电话还没等开口,失主在电话那头说:“你最好把电话还给我,我手机有卫星定位功能,我已经知道你在哪儿了!”那人一听火爆脾气就上来了,买了十几个氢气球绑到手机上,然后一撒手,你的手机爱飘哪儿就飘哪儿,让你的卫星定位去吧……

    大笑之后,不由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事儿还真不少。交流的双方原可好好洽谈一番的,可说者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听者的不屑,本来你有一番好意,别人却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揣测你,根本无视你的心意,不顾及听者的感受,出言不逊以致激怒了对方,做出了出格的举动。这是双方的教养都不够高的体现。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和写作,经常会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老王知道我喜欢写作就问我:“大作家,这个月又发了几篇大作?”我连忙说:“不敢当,这个月收获不小,有家杂志发了我三篇稿。”这时,坐在旁边的老刘突然来了句:“这家杂志一定很缺稿子的吧?”这话如一盆冷水泼来,让我听了很不爽。有教养的人说话要使人易于接受,不能空穴来风、妄加猜测,特别是当这种猜测无形中贬低了对方,更不可取。在杂志上一个月发三文并不容易,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作为朋友的老刘不给予赞美与祝贺也就罢了,他竟还甩出一句话贬低了这家杂志和我文章的质量,又怎能不让我窝火呢?

    我当作文辅导老师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小男孩的作文,他在《我的妈妈》中写道:我的妈妈不是我的亲妈。我感觉到这个孩子挺可怜,就问他怎么回事,小男孩告诉我,他的妈妈其实是他的姑妈,他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孩子没事,看你妈现在多疼你,以后要好好孝敬她。”小男孩冲我笑了笑,使劲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对他格外关注,也再没提起过他亲妈的事情。而另一个老师竟然问他:“你长得这么帅,你爸妈怎么不要你了呢?”孩子听了脸上露出茫然的表情,眼里泛着泪光,我马上对他说:“写作业去吧。”才让他从无助的表情中恢复过来。

    我真想对这个同事说,小孩子的心灵本来就是脆弱的,他们也有自尊心和底线,我们能不触碰就不要去触碰。说话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把话说好,也需要讲究一些技巧,不要总把直爽当成口无遮拦的借口。我们在说话时,话出口之前,应先掂量掂量自己要说的话是否合适,对方是否能够接受,否则宁可不说。

    有人总说:“我这个人就是性子直,你别介意啊。”你性子直,就可以成为揭人短处的理由吗?凡事讲究一个“度”,说话不分场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就是过“度”了。那样很容易会把人家搞得下不来台,双方都尴尬。虽然自己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却有可能永远失去了机缘或朋友。一个人能不能好好说话,是有没有教养、教养高低与否的最直接体现。好好说话既能让人精神愉悦,又能进行感情交流。总之一句话,教养高的人,说话都不会口无遮拦。

(摘自《演讲与口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