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东三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一模试卷

图4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图4

A、中央权力结构完善 B、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 C、中枢决策过程变化 D、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现代历史(过去的500年)

(郭嵩焘日记起自 1855 年,止于 1891 年郭去世前一日,中间缺三段,约 39 个月,首尾 37 年。记载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

光绪三年正月初四日(1877 年 2 月 16 日)。拜访利如洋行,“行主刊木多…… 尚达及英人多乐温手击张锡九事”当了解到“伦敦人闻之,皆为不平”时,日记中留下“此邦民风之厚矣”的感悟。民风淳朴,知礼有节,即便比照中国士大夫们坚守不移的“华夷”标准,英国人也不再是什么“夷狄”蛮人。因此,在之后的日记中,郭嵩焘经常用诸如“厚”“平”之类的褒扬词语来表达对英国社会的好感。

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1877 年 6 月 20 日)。赴茶会,并进行参观,对于英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他得出如下结论:“体察入微而探讨入神,直穷于思异矣。”甚至认为“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

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 年 1 月 20 日)。郭嵩焘等人谈论西方制度,认为西洋“君德”“相业”是中国自古及今从未所闻,而其国政开明、官吏选贤择能、议院服争无隐、政事一乘民意,是“积之久而亦 习为风谷”的结果。据此而感悟:“西洋一隅为天地之精英所聚,良有由然也。”中国制度在郭嵩焘心目中, 已无复与西洋相较,惟寄望于中国风俗或可随之而变。

——据《郭嵩焘日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概况

1840—1870年

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中国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容闳,回国后一直为争取清政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奔走,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

1871—1889年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19世纪70年代后期,清政府从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到英、法等国学习。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严复等。这一时期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

1890—1911年

清政府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日本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因美国归还“庚子赔款”余额,要求专门作为派遣留美学生费用,清政府在1909—1911年间共派出留美学生180人。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黄兴、宋庆龄等都是本阶段的代表人物

1912—1930年

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后又掀起了一场留学苏俄的新热潮。在1912—1929年期间,政府每年大约派遣公派千名左右“庚款奖学金”留学生。著名的如留美的茅以升、吴有训、梁思成等;留日的李大钊、郁达夫等;留欧和苏俄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四光、徐悲鸿等

1931—1949年

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除美、英、法、德、比、日、苏以外,还有奥、意、荷、加、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国。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是本时期出国留学的主要代表

——改编自张民书《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等

上表列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