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铜陵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劳动价值观扭曲,并存在以下现象。
现象一: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孩子从小形成了“劳动分贵贱”的错误价值观。现在的不少孩子之所以想当老板、明星及像巴菲特一样的股神等,是因为这些人“又光鲜又亮丽又多金”。“谁都渴望有一份不脏不累还挣钱多的职业。”一名中学生告诉记者。
现象二: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南方某地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竟然7天没有洗澡、换衣服,原因竟是怕洗衣服。一位小学教师曾对100名小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是否在家做家务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只是偶尔做,大约5%的孩子从来不做。
现象三:青少年中存在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苗头。当前,大中小学生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显现,中小学生使用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的新闻频现报端,大学校园贷案例层出不穷。
现象四: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随着城乡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就业或慢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如果找不到“不苦不累,冬暖夏凉,坐办公室”的工作,有些青年宁可回家“啃老”,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或者拿着父母的钱周游世界,肆意挥霍。
现象五: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高职院校招生困难,职校毕业生不愿进工厂,青年择业观、就业观扭曲,工匠流失严重。当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孩子,他们被认为是差生。以广东为例,接近5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大约30%的中职毕业生能升入高职院校,只有10%的高职毕业生能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深造。
(摘编自王莹、郑天虹、蒋芳《“巨婴”越来越常见 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异化五大怪象》)
材料二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是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及培养能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同时,劳动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概念。劳动教育必须跟上趋势,进一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结合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拓宽劳动实践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改进劳动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摘编自邹竑《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上海市青少年劳动教育40年的实践与研究》)
材料三 劳动教育必须基于成长规律,考虑阶段性发展。同样是煲汤,低年级学生学习怎么搭配食材即可,高年级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食物背后的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历史知识等。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邹立波认为,劳动教育应区别于学科教育,又渗透于各学科中。比如,可以和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并在常规课上提倡多动手。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比如各地的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此外,城市有动植物园,农村有农耕田地,加上各类职业学校、蔬果基地等,城乡学校各有发挥空间并能相互补充。
广州市荔湾区龙津小学校长李红建议,劳动教育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走出校门,打破“围墙”,“人人都是劳动教育老师”。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除了多指导孩子做家务、营造劳动氛围外,还可以到校传授自身职业技能。
(摘编自丁乐、郑天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劳动教育为何“热”起来》)
材料一:
2017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文件,为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制度环境。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意见指出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在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
我国志愿服务在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补充,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初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8年7月,全国志愿者总数达91541104人,志愿团体总数达470846个,服务总时长共计960886172小时。这说明我国志愿服务在近两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和慈善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图: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志愿服务方面的信息?
表:你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什么?
外部影响 | 朋友影响 家人影响 党建要求 公司要求 | 14.67% 9.33% 7.11% 11.11% |
利社会 | 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群体,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传递正能量,通过身体力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志愿者 | 81.78% 60.89% |
利自己 | 为家人树立好的榜样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丰富人生阅历,开阔视野 扩大社会关系网络,结交新的朋友 有机会展示自我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 32.89% 39.56% 61.7% 38.32% 55.11% |
利企业 | 能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公司团队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和保持更健康的企业文化 加强公司内部的交流互动 促进企业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融洽 | 52.67% 50.89% 49,11% 47.33% |
材料三:
现阶段,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存在政策保障不够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志愿服务组织在总体上也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亟需转型。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全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平台,平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民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志愿服务大数据资源库,实现相关部门间的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汇聚的目标。此文件为未来三年“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北国网)
材料四:
调查显示,在18—69岁的调查对象中,有38.2%的人曾经有过志愿服务经历;近一年以来有25.5%的人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8—69岁人口的占比情况,可推断我国18—69岁的人群中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约有3.96亿人,其中近一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简称活跃志愿者)大约有2.65亿人。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活跃志愿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活跃志愿者的经济条件也相对更好。
总体上看,我国志愿服务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其队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他们不仅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还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但我们在推动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时,需注意分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志愿服务参与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要在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可重点发展“老年关怀”“医疗护理”“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领域;也要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时点地提供培训机会,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网络化;还要整合现有的各类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志愿者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用最优化。同时,需要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增加志愿服务对民众的吸引力。
(摘编自《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报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