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4年11月,中国在浙江乌镇举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名字就很“响亮”。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由中国倡导并举办世界互联网盛会,还是第一次,彰显了互联网大国的自信。参加这次盛会的嘉宾可谓“明星云集”。作为分析全球互联网行业趋势动向,梳理全球互联网阶段性发展成果,共商互联网业发展前景的高端会议,此次大会第一次汇集了来自全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网络界领军人物共商发展大计。此次大会设置了8大板块、13个分论坛,涵盖网络空间各领域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在分论坛议题的设置中,不仅第一次全景展示中国互联网发展理念和成果、全方位展示中国网络企业的发展成就,而且就世界性的互联网热点议题进行头脑风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8日)

材料二:

    乌镇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结缘,古老历史与未来技术的牵手,赋予“万物智能互联”丰富内涵——站在屏幕前,便可通过人工智能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幅有世界名画特色的艺术照;走上传送带,就能跟随交互设计穿越到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听机械臂灵巧拔动“手指”演奏《茉莉花》,化身航天员登陆“月球”……今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然而迈向“万物智能互联”,有喜亦有忧。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中国始终发挥着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作用,努力做网络空间发展的贡献者、网络空间开放的推动者、网络空间安全的捍卫者、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建设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

材料三:

    今年是互联网发展五十周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个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再出发的新起点。

    全球互联网极大激发了社会传播能力,但是这个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格局充满着悖论。一方面,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嵌入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整体政治经济格局中,延续着不均衡、不对等、不具代表性的全球秩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主导的霸权话语却推崇同一性的发展与治理模式,漠视全球各地差异化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诉求,其结果是该话语体系与现实层面的断裂,既无法反映也无法解决全球范围内日益尖锐的危机和抗争。互联网发展正进入下半场,技术发展需要追求更具代表性的道义标准。只有克服遏制论、威胁论等零和思维和霸权模式,互联网才能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

(摘编自洪宇《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光明网》2019年10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从“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名字来看,这个名字就很“响亮”,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的自信。 B、从参会的规模来看,首届互联网大会为分析全球互联网行业趋势动向和梳理全球互联网阶段性发展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C、从大会涵盖的内容来看,这次盛会不仅全景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网络企业发展状况,而且对世界互联网热议问题产生重要意义。 D、全方位展示了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要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我国首次举办这一世界性盛会的自豪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用形象的描写和翔实的数据,阐述了“万物智能互联”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表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B、材料三用客观审慎的态度分析了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格局已经无法解决全球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C、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和强国的责任和担当。 D、综合三则材料来看,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主线将材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辩证地分析了全球互联网发展中的喜与忧。
(3)、从哪些方面加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加快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全球传统媒体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讲话提出,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融媒体中心建设,是破解传统媒体内部运行机制创新难题的龙头工程,直接决定媒体融合程度。从2015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开始尝试“中央厨房”工作机制,打通全社采编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形成“移动端讲快、PC端讲全、报纸讲深”的既融合又错位的发展格局,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融合产品。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相继成立全媒体或融媒体工作机构,努力使“中央厨房”运行常态化,带动采编资源整合与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各级媒体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以及各地广播电视台,都围绕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多层次推进的“融合发展方阵”。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数字技术与不同媒体融合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融合成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这些技术进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技术也为融合发展的传播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融合发展的效果如何,包括内容传播效果和项目建设效果是否达到了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都要进行准确的反馈与评估。应以传播效果评估为重要环节,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尽管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处于“第一方阵”,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甚至更胜一筹,但在内容生产上还要进一步努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主,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技术与渠道都是为了方便内容到达受众。

(摘编自崔士鑫《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人民日报》2017年2月19日)

材料二:

    4月2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报告对全国296份中央、省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主要报纸、301个中央及省级广播频率、37家拥有上星卫视的电视台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分析2017年媒体融合传播的总体水平和特点。

表1  报纸、广播频率、电视融合/网络传播力TOP10

排序

报纸

广播频率

电视台

1

人民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中央电视台

2

环球时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

浙江电视台

3

参考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湖南电视台

4

光明日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劲曲调频

江苏电视台

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北京电视台

6

中国青年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上海电视台

7

陕西华商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广东电视台

8

经济日报

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湖北电视台

9

浙江日报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

山东电视台

10

广州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

河北电视台

表2  传统媒体渠道拓展情况

微博

微信

入驻聚合新闻APP

入驻音频/视频APP

自建APP(含集团)

报纸(N=296)

97%

98%

94%

-

87.5%

广播频率(N=301)

94%

77%

47%

99%

96.7%

电视台(N=37)

97%

95%

95%

100%

97%

(摘编自人民网研究院《2017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

材料三:

    日前,《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7—2018)》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蓝皮书指出,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媒体改革的必经之路。虽说新兴媒体依靠互联网和移动新载体而生,依靠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信息海量化、传播立体化、传播高效化等先天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信息同质化、内容低俗化等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媒体在信息加工处理上具有专业优势,多年积累的媒体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传统媒体在数字化环境下依然拥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从融合演化路径来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过程,而是全面的深入“相融”过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既不是“弱弱联合”,也未必是“强强相加”,而是优势互补,强弱结合,最终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协同共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新型的适应受众、用户需求的信息传播平台的过程,也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发现经济新增长点的过程,更是创造内容与载体相互助益的媒体新生态的过程。2016年以来,报纸杂志停刊的消息密集发布,这是纸媒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痛点”,给行业内从业者带来紧张和压力的同时,部分纸媒的停刊也给其他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启示:传统媒体通过资源整合,以转移或者搭建传播平台的形式开拓融合道路,继续进行新闻内容生产,或许可以成为一条发展的新思路。

(摘编自“中国皮书网”,2018年2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6日)

材料二:

   

    [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材料三: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赖德胜《作为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政策》)

材料四: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摘编自《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词之风调,民国古典文学家邵祖平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词的唐调与宋腔的概念:“白石以前之作,尚有唐调;白石以下之作,纯为宋腔!”

    唐调宋腔,原本是对盛唐诗风与盛宋诗风特质的概括。缪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邵祖平借用“唐诗”与“宋诗”的概念,指称宋词风调与不同阶段之主要特质,在词的风格评价上,启用了唐调与宋腔的概念。

    唐调与宋腔,代表着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调。唐调是指词作呈现出盛唐诗歌擅风华之美的艺术风貌,一般注重描写意象和抒写性灵,生活化、形象化、情趣化,生动活泼,韵味悠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很典型的唐调:“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情感上明朗乐观、健康向上,有着浓郁的生活气;语言上欢快优美、韵味无穷,是诗人心绪的真实流露。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生新的启示。

    宋腔多是以才学为词,写法上延展铺叙,注重章法技巧,对于字法、句法、典故运用等特别用心,重理趣、求深邃。读这类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鉴赏力,通过对词仔细地把捉玩味,才能悟出其中三昧。宋腔不能靠自然感知,而要做理性的揣摩与解读。如辛弃疾不少词属于宋腔,他的词讲究章法技巧,用典广博,含义丰富,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注释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

    词的唐调与宋腔,在宋词中是相互交错杂糅。即使是同一位作者,因环境与情绪的变换,都可能既有唐调,也有宋腔。然而按词的体裁发展演变与词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还是有一个大体的发展与演变趋势。

    首先,从体裁言,小令多为唐调,长调则多为宋腔。“盖令词为纯感情鼓铸而成,最忌铺叙,亦不暇铺叙也”。小令多写一刹那的情绪,词人往往一气呵成,不用过多琢磨或精雕细刻,能真实写出词人一时感情和情绪波动,故格外有感染力。慢词与长调,因其篇幅较长,内容丰厚,在写法上需铺叙延展,构思不易,下语协音也颇费斟酌,要做到字字妥帖,句句精警,颇费神思。故写出来的词就不够灵动,读起来就难免有点苦涩。总之,唐调以抒情为主,往往靠灵感的启动,情景兼美,韵味俱佳。宋腔,则靠词人精心的铺排,在事典选择、境界描摹、字句推敲上,都要狠下功夫,这才成就了争妍斗巧、炫博耀奇的宋腔。

    其次,以时代言,唐五代北宋词多系唐调,南宋词多为宋腔。北宋词以小令为主,再加上北宋开国到仁宗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精神愉悦,词人于歌筵酒席,即兴创作,词风呈现出清浅、明朗、圆润的特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统治者享乐腐化不思恢复,“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爱国词人希望能奋发蹈厉,恢复中原,却受到打击压制,爱国之志不得施展,故其词有着浓厚的忧郁色彩。再加上南宋词以长调为多,又以格律派词人居多,他们依词法创作,讲究技巧,则不免雕琢。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大都有这种特色。

    从词发展的总趋势看,南宋词既极其工,又极其变,于是北宋词的风致扫地以尽。当南宋词达到辉煌顶峰的时候,也预示着它的渐次衰落。

(摘编自房日晰的《论宋词的唐调与宋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合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三儿

范子平

桃花、顺子姊弟俩背了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桃花娘锁了门,钥匙塞砖头下,急匆匆扛起锄头要上工,忽觉脊背发热,一愣怔,马上明白,是金三儿!她回过头来,果然见金三儿隔着矮矮的院墙,贼溜溜地看着她。她说,三儿,又看上了俺家啥东西?金三儿说,说那话!东西在你屋,我看得见吗?

桃花娘没心思跟他打卦聊嘴,想起是钥匙放得不对了。那时候的锁是老式狭长的黄铜锁,钥匙是一根细长铁板儿,头儿弯一点弯儿。一把锁就一把钥匙,为了自家人开锁方便,上地干活都不带钥匙,都是随意放屋门的近处,或门槛里边——那时屋门不开锁也能往里推一大祚深的地方,或鸡窝里,或窗户下的旧鞋里等。但这些地方,金三儿都能寻摸得到。

村里左不过三四百口人,人人都知道金三儿是偷儿。金三儿到地里干活偷地里,到村里游荡偷村里,各家各户偷了个遍。最恶劣的是去下蛋的老母鸡肚下摸鸡蛋——金三儿都懒得煮,随即磕开倒嘴里就生喝了。不过,小偷小摸不算喊,那个时代讲究家庭成分,金三儿往上推三代都贫农,两岁死了爹,娘又跟人跑了没踪影,他一个人过,冷锅冷灶的也可怜,大家伙儿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金三儿偷屋里东西最烦人。不过那时都穷,屋里也都没啥值钱东西,再说金三儿偷屋里也算有节制,都是趁没人,寻摸到屋门钥匙,开了门进去拿块饼,或弄个烤红薯等,别的他也不拿。为此金三儿挨过骂,挨过打,但坏习惯改不了。今年中秋节前,在贵州煤矿当工人的桃花姑父过来,带来两包月饼。一包四块,桃花娘要给桃花的姥姥送一包。剩下一包,家里四口人,夫妻俩加桃花和顺子,正好每人一块。桃花娘先是去了桃花姥姥家。剩余的一包桃花娘放馍篮里,高高地挂起来。

可还是遭了贼手——那贼百分之百是金三儿。其实那天下午,桃花娘也是见到金三儿隔了墙斜眼看她。她当时就一惊,但想这次钥匙放屋门上搁板里,金三儿个子低够不着,就放心扛着锄头往地里走了。到晚上全家吃月饼时,桃花娘傻眼了。包裹纸还有上边红盖头都好好的,可拆开里边,四块月饼每一块都被刀子切过,每块月饼去掉五分之一,篮子里还有些许月饼屑末。看来是就着篮子当场就进肚里了。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今天又被金三儿盯上,桃花娘心里烦躁。想钥匙放到哪里都能被金三儿寻到,这次不能着了他的道儿,桃花爹被队里派到外地挖渠做工,桃花和顺子放学晚,那干脆就把钥匙带身上吧,但从没在身边带过,搁大口袋里也沉沉的,不时得摸它一下恐怕丢失。

男的女的一众社员在西北麦田里点豆饼,大家嘻嘻哈哈的。桃花娘由于身上带了个一排长的铁钥匙,一弯腰就硌得慌,心里就不高兴,平日里的开朗活泼不见了,她只是不住气地暗暗骂金三儿。后半晌,一辆绿色的自行车疾驰而来,是邮局送信的,经常从村里村外过,大家都认得他。喜梅想给他来一句笑话。送信的却严肃地吆喝起来,咱这儿谁是桃花娘?人们都一愣。桃花娘赶紧说,就是俺,咋的啦?送信的说,我走出您村时,听到有人吆喝桃花家失火了,回头看村东头有冒烟,还有人追着我车子喊,让过来给你捎个信呢!

桃花娘啥也顾不上了,起来就往家跑,跑得丧魂失魄像逃兵一样。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自己家从不富足,那五间房是十几年口挪肚攒才盖起来的,一柱栋檩一根橡木一块砖瓦都是自家的血汗,再说,房子烧毁了,去哪里弄钱再搭窝呢?还有屋里的方桌柳椅,床第铺盖,要说都不值钱,可再去购置,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拿出这笔钱的!她又想,好好的咋就失火了呢?想起来了,昨晚洗的单子没有晾干,早晨把它折叠了放在竹熥笼上去通,熥笼放在煤火口,留的煤眼儿大了,大约火焰蹿上来了,把单子燃着了……

家里的方向还冒着黑烟,桃花娘一气儿跑进院子,腿都软了,一头栽倒在地上。有人把她拉起来,一院子人呢,都在看她。她抬起头看家里,屋门被端掉了,锁扣搭连着一扇门斜挂一边。喂牲口的大伯王增说,桃花娘呀,你要感谢人家金三儿呀,他跟我正在牲口棚里铡草,看到你家院子冒黑烟,连说不好了,去大街上喊“救火了——”,又抢先挑起水桶往你家跑。来了好多人,可都进不去门呀,金三儿窝下腰把你家门硬端掉一扇,大家都去泼水,还算及时,没过太大会儿就扑灭了火。桃花娘强撑着精神进屋看,遍地浊水横流,煤火上熥笼连单子早烧成灰了,灶火前木头窗户烧没了,墙壁也黑一大片,房顶也有烟熏的痕迹,要不是及时救下火,后果不堪设想,想着想着目光就不由自主地寻金三儿。

金三儿其实就在她身后,头发都烧没了,满脸黑乎乎的,额头带着伤;棉袄烧掉半拉,裸露的胳膊也带着伤。金三儿看桃花娘目光往他身上扫描,嘶哑着喉咙喊,桃花娘,天地良心,你家的锁我可没打开,事儿太急,真没找到钥匙呀!

桃花娘感慨万千,嘴里喃喃着:“金三儿呀,金三儿呀——”她喊道:“老少爷们儿,我谢谢咱了,再帮点忙,赶紧把咱金三儿送医院救治吧!”

(节选自《北京文学》2024年07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