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内容与互联网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天生就具有创新基因如何在创新中使游戏凝聚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互动娱乐产品而言,“化含量”这一标榜原创的概念,正在变成受到青年人认可和追捧的文化消费热点“文在昨天举办的 China Joy22019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现场,一位游戏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一款国产移动游戏,通过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研发出“飞天”系列游戏皮肤,推出后在游戏中的使用率高达82%。而该游戏的主流受众就是追求时尚的90后、00后网生一代。

    除此以外,故宫文创产品的大卖、国风舞曲在青少年弹幕网站上的流行,无一不验证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有着强大吸引力。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实具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寻根这一情感刚需,自然会落到这些娱乐样态中。

    基于这样的情感刚需,“传统文化的植入”成为国产游戏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往,游戏形象多以日韩、欧美等海外风格为主。最直观的现象:十年前的 China Joy现场,总能看到不少身着日韩动漫风服装的青少年而当下,国风装扮人物却成为 China Joy现场的主角。

    在传统文化的植入过程中,中国游戏人的理念也在发展。早年,国产游戏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点缀,生搬硬套进游戏打法中。近年,这种植入方式正在升级。像《太吾绘卷》,就将武侠概念植入到游戏玩法中,自创了涵盖招式、门派、天赋等武艺元素的参数体系,让玩家在武侠世界中体验不同人生;古风探索类游戏《绘真·妙笔千山》,还原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境,让玩家在画中寻找各类关于传统文化的线索,解锁一个个古典的诗意故事。在这些游戏中,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不仅是形式,而是更多的被融入玩法之中,展现出一种内在的文化自信。

    发展并未止步。需要看到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已突破//00亿,其国产原创游戏占八成,“出口”增速甚至跑赢了“内销”增速。这样的喜人态势,让中国成为“游戏出口大国”。这也进一步证明,国产原创游戏已经在研发、制作、发行各个领域,向国际金字塔顶尖靠拢。

    在技术水准已不落人后的“后精品”时代,“文化含量”不仅是国产游戏聚拢本土玩家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产游戏作为讲述、传播中国故事有效载体必备的品格。中国游戏人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善于汲取营养和素材,打造更多富有鲜明中华文化内涵与特色的精品。

(节选自2019年8月《文汇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内容产业,天生就具有创新基因,正成为被青年消费者认可和追捧的文化消费热点。 B、从 china joy20/9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被分享的案例可见,国产移动游戏中的“飞天”系列游戏皮肤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C、国风舞曲在青少年弹幕网站上得以流行,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网生一代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D、鉴于目前我国游戏领域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文化含量将不再是国产游戏的核心竞争力,而讲述、传播中国故事将取而代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通过列举现实案例,提到“文化寻根”这一情感刚需,是有现实的指向性的。 B、文本由文化寻根引到“传统文化的植入”最后说到“文化自信”,层层递进,结构清晰。 C、文本用《太吾绘卷》与《绘真·妙笔千山》两个游戏例子证明了国产游戏在发展中已经逐渐融入了传统文化。 D、文章借助游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论证了国产游戏天生就具有创新基因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其实他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的确中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绝似盆池聚碧孱,嵌空石笋满江湾。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

    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士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下列小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可以说,《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摘编自姚伟钧《食与礼》,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想象的过程,几年前,不少人对数字经济的理解还停留在电商、微商上;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互联网正“跨界”融合各种行业。网民数量全球第一,电子商务总量全球第一,电子支付总额全球第一,2017年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中国的“网事”,让世界期待。反过来看,中国可以也应该成为世界互联网治理的重要力量,让互联这个人类的共同家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

      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望相同,应对网络空间安全挑战的利益相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让数字世界真正造福人类,互信、共治,可以说是一个根本原则。只有互信,才能让虚拟的网络空间进一步凝聚起共识,聚合成奔向美好生活的正能量;只有共治,才能让互联网有原则、有规则,网络空间才能更清朗,数字经济发展才能更强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

材料二

      数字经济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不久的将来,它将牢牢占据全球经济发展首要位置。因此,不少国家和企业开始使用战略眼光发展数字经济,他们出台各种鼓励数字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新巅峰。

      数字经济不仅有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增量市场,现存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融合之后,还产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带来不少利益冲突和矛盾。比如,网约车走红让传统出租车行业喘不过气来,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诈骗天天花样翻新。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出台有效、高效的监管方式,既不完全否认传统行业的贡献,又不伤害新业态成长的积极性,需要认真探索。

      总之,数字经济让全世界的行动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前进的车轮不会停下,要想未来更美好,只有不断完善自我、迎接挑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4日)

材料三

2017年各省市数字经济规模排名(前十五位)

材料四

      从数字经济内部各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数字经济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点是依托快速增长的用户量,以互联网营销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推动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张。这种思维充分利用了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用户流量红利,使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手机等应用型硬件发展迅速。但是,在面向企业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行业,发展仍不够理想。

      而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上,数字经济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为实业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要靠体制变革,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变革,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既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正在大放异彩。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②人工智能有着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放眼当下,人工智能正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但也要看到,传统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抽象和总结,转化为一类特定的计算模型,最终实施在特定的应用中。传统人工智能这一运行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知识引导方法长于推理,但是难以拓展;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其过程难以理解;策略学习手段能对未知空间进行探索,但其依赖于搜索策略。可见,如何有效发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

    ③在这一背景下,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各种认知任务,大脑要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各种感兴趣的信息,完成这个过程的大脑系统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形成语言理解、学习与记忆、推理与计划等复杂认知能力的基础。此外,基于生物层面的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作用机制、脑区间环路特征、脑信息表达与处理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些都为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通过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神经机制的系统解析,“破译”大脑信息处理与神经编码的原理,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参照、模拟和逆向工程,将会形成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④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全球治理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发展到家庭建设,都将因这一领域的创新而发生重大变革。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朴素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真正符合人性的创新点。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正向的创新,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既是时代之问,也需要时代之答。

(节选自2019年1月《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张砥

    2019年秋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了本市普通高中新教材编写修订情况,其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将由原先的14篇增加至72篇。面对这一新变化,点赞者颇多,而学生“头大”、家长“焦虑”者,也不乏其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是一项基本学习方法,背诵名篇更是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更是在树立一种价值导向,那就是经典永远不会褪色,阅读永不会过时。

    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却在极大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以色列学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这些在“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用电脑比读纸书更快更有效,然而答案恰恰相反。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当代人的阅读取向,让深读与静思成为奢侈品?

    首先是“数字阅读”的特性使然。阅读本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而“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就是极易将注意力分散。满屏的“超链接”像一双双充满诱惑的手,将人不断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着本就稀缺的专注。与此同时,一旦适应了这种虚幻的阅读假象,人们的心态就开始悄然改变,“灯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浮躁与焦虑。这种不假思索的浅阅读,无形中消解着学理逻辑的价值,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君不见,一看标题就开骂者大有人在,“标题党”“键盘侠”争锋,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不值得读。而这,恐怕就是读屏与读书的区别所在。换而言之,虽然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阅读场景的深刻改变,但通过读书沉淀思想进而形成系统思维的人生成长规律不会变。曾几何时,电视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肢体萎缩”的深刻担忧,而身处“读屏时代”,比蜷缩沙发带来的“肢体萎缩”更危险的,无疑是“大脑萎缩”:思维在光怪陆离中变得僵化,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

    在数字世界中流浪,还是在传统图书中安居,这既是习惯,也是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经历了不少反思后,改变也正在发生:实体书店逐渐告别负增长,一些“高颜值”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事实说明,回归“深阅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加以多措并举、因势利导,全民阅读的潜力就能被激发出来。

    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8月31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