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略无

②回倒影

引凄异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魯君。齐人攻魯,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后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去鲁而事魏。魏文候以为将。

       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嬴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①,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锺,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候既卒,起事北子武候。武候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 , 禹灭之。夏桀之居。右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休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疽(jū):毒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