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①《〈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论语〉六则》中论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 , 。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贈》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
年代 | 诗文枚举 | 作者出处 | 使用建议 |
春秋 |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blank#}1{#/blank#},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 | 君子之风 |
东汉 | ②{#blank#}2{#/blank#},志在千里。 | 曹操《龟虽寿》 | 老当益壮 |
③{#blank#}3{#/blank#},松柏有本性。 | 刘桢《赠从弟》 | 经霜凋零 | |
三国 | ④{#blank#}4{#/blank#},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 宁静致远 |
唐朝 | ⑤{#blank#}5{#/blank#},{#blank#}6{#/blank#}。 | 李白《行路难(其一)》 | 积极进取 |
南宋 | ⑥{#blank#}7{#/blank#},{#blank#}8{#/blank#}。 | 陆游《卜算子·咏梅》 | 默默奉献 |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blank#}9{#/blank#}。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⑧{#blank#}10{#/blank#} | |
运用纠错:采用名句中,发现一处“使用建议”有误。请找出后修正,并说明理由。 ⑨{#blank#}11{#/blank#}改为{#blank#}12{#/blank#},理由是:{#blank#}13{#/blank#} |
路线图或手法赏析 | 古诗文中的自然之意 |
《 {#blank#}1{#/blank#}》(诗的题目) {#blank#}2{#/blank#} (诗人) {#blank#}3{#/blank#},{#blank#}4{#/blank#} (涉及三个地名的诗句) | |
意象传情 | “{#blank#}5{#/blank#} ,{#blank#}6{#/blank#}”(《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借花传达个人身世之悲和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
借景抒情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blank#}7{#/blank#},{#blank#}8{#/blank#}”,借景物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
动静结合 | {#blank#}9{#/blank#},百草丰茂。秋风萧瑟,{#blank#}10{#/blank#}。(曹操《观沧海》) |
梳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与“思”始终同行,正如《论语》中所说:{#blank#}11{#/blank#},{#blank#}12{#/blank#}。 | |
5.同桌在默写时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字误写为“升”,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清单进行探究:为什么诗句用“生”字。 【知识清单】 生: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后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升:本义是一种量器,后引申指容量单 位。假借为升高、升级的升。 |
探究发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