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又,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这种小草有个怪癖:如果放的是怪腔滥调,即使是时下流行的Disco曲,它也会娥眉紧蹙,停步罢舞。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 ,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相关链接】
        ①跳舞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②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
        ③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

(1)、为什么把跳舞草称为“洁身自好的舞女”?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

(3)、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

(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 ,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

(5)、跳舞草会跳舞,除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外,还有什么原因?请综合“相关链接”的材料进行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追寻先生情怀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让我们追寻叶嘉莹先生的足迹,去感受她博大的情怀。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A]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B]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⑪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⑫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⑬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⑭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

迟子建

①去年深冬,在回家乡的慢行列车上,我遇见了两个老者。他们一胖一瘦,相对着坐在茶桌旁,一边喝酒,一边开心地交谈。其中的一个说,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他驾着手推车,从山上拉烧柴回家。走到半程时,天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时,他习惯地上了一条路。然而走了一会儿,他发觉那路越走越生,于是掉转车头,又回到岔路口。

②雪花纷纷扬扬的,天又黑,他辨别不出南北东西了,于是靠着直觉,又踏上了一条路。可是他越走越心虚,因为那条路好像也是生疏的,他害怕了,又一次回到岔路口。心想这么不明目的地乱走,不如停在原地,等待天明雪停了再说。怕夜里狼来袭击,他升起了一堆火。

③深夜时,家人寻来了,他这才知道,他第一次踏上的路,是正确的,只不过因为雪太大,转变了路的风貌。那人说:“谁能相信,我让雪花给迷了路呢!要是搁现在,可能吗?"他指着车窗外的森林说:“看看、这雪一年比一年小,风一年比一年大,这还叫大兴安岭吗?”

④透过车窗,我观察稀疏的林地上,掩益着浅浅的积雪,枯黄的莴草在风中舞动。而在雪大的年份,那些蒿草会被雪深深地埋住,你是看不到的,天虽然仍是蓝的,可因为雪少得可怜,那副闪烁的冬景给人残缺不堪的感觉,

⑤而这样的景象,在大兴安岭,自新世纪以来,是越来越司空见惯了。

⑥我想起童年在小山村的时候,每逢冬天来临,老天就会分派下一项活儿,等着我们小孩子来接收,那就是扫雪。那个年月的雪,真是恋人间啊!经常是三天一小场,十天一大场,很少遇到一个月没有雪的时候。雪会大到什么程度呢?有的时候,它闷着头下了一夜,早晨起来,你无法出去抱柴了,因为大雪封门了。

②这个时候,就得渐渐地推门,让它慢慢透出缝隙,直到能仲出笔帝,一点点地掘开雪,门才会咧开嘴,满院子的白雪推进你的视野,有如献给你一个明朗的笑。门开了,我们赶紧穿上棉鞋,戴上围脖和手套,去院子中扫雪,先是扫出一条能通行的小道,然后把雪撮到大花筐里,放到爬犁上,一车车地运到自家的菜园里,堆起来,做肥料了,第二年春天,融化的雪水会滋润泥土,利于耕耘。

⑧因为雪造访得频繁,冬天时,那些爱串门的人,你在踏进别人家的门槛时,第一件事就是踩脚,抖掉粘在鞋上的雪。因此,那儿的人家,在冬天时,爱在门口放一个毡垫。

⑨那个年月,不光是雪多,溪流也是多的。夏天,我们常到山上玩,渴了,随时山间的溪水来喝。溪水清冽甘甜,带着草木的芳香,我喝的这世上最好的水,就是大兴安岭的溪水。那时植被好,雨水丰沛,因而溪流纵横。女孩们夏天洗衣服,爱到溪水旁。省了挑水,可以洗个透彻。洗衣服的时候,蝴蝶和蜻蜓在你眼前飞来飞去的,它们的翅膀有时会温顺地触着你的脸;而溪水中呢,不仅浸泡着衣服,还浸泡着树和云的影子,似乎它们嫌自己不洁净,要你帮着洗一洗似的。

洗完了衣服,我们往往会趁着太阳好,把衣服搭在溪畔的草地上,晾晒着的衣服紫白红黄都有、蜜蜂也许把金黄的衣服当成了大盘的向日葵,围着它嗡翁地闹;而盘旋在红衣服上空的,往往是乌鸦、它们一定以为那是一大块鲜肉,想着大快朵颐。

大兴安岭的河流,到了冬天都封冻了。柔软的水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哪有不冻的呢?可母亲告诉我,我们家在设计队的时候,后山上有一道泉水,冬天是不冻的。她觉得这条泉神奇,于是常常去那儿接了泉水,挑回来给我们喝。

她常用劳苦功高的语气说:“你聪明,就是喝那山泉喝的!”可我也有愚蠢的时候,使问她是否也曾让我喝过阴沟的水,母亲气呼呼地冲我翻白眼,叫着:“没良心啊!”我们后来搬家了,所以那道泉水在那座山上,究竟活了多少冬天,她是不知道的。

冬天有冬天的样子,夏天有夏天的样子,风霜雨雪交替而来,那才叫好日子啊。雪灾、旱灾和火灾,那时真是少有啊。我还记得,有一年起了雷击火,父亲奉命去打火,他们到了山中,只是打了防火隔离带,守着它而已。火着到一定程度,自然灭了,父亲回家了,他带回了公家发放的压缩饼干,我们抢饼干吃的时候,竟然觉得打火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我怀念上个世纪故乡的飞雪和溴流。我幻想着,有一天,它们还会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带着重回人间的喜悦,妖娆地起舞和歌唱。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