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活 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向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瞑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采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富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②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缴晃动着身体。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寒夜有灯苦读书 

                                                                                                                    胥加山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习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习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主席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主席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                       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掌心里的幸福

吕敏讷

      ①春分过后,小城春天的味道渐渐浓了。和煦的春风吹过,新叶舒展着嫩黄的腰身,粉红的花苞挤眉弄眼,似乎要在某一个约定的时间忽然绽开。阳光明媚,天空高远,山岳明净,田野空灵,土地松软,青草鹅黄。这样的早晨,最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散步的冲动。

      ②我看看儿子因为骨折而绑着夹板和纱布的右手,还有脖子上的一圈白色绷带,试探着问他:“咱俩去踏青好不好?”儿子小眼睛一亮,问:“什么是踏青?”我说:“就是上山去找春天。”小家伙高兴地跳了起来,他已经在家里呆了两周了。他左手拿着小玩具,兴致勃勃地跟在我身后,走一段山路,我停下来问他:“右手腕疼不疼?”他用搞怪的语调回答:“一点儿感觉也没有,sir”。我的担心一下子消失了,两周以来压抑和内疚的心情忽然明朗了许多。有时候,孩子真是一剂快乐的妙方啊!正如这春天的早晨的一缕阳光照进阴暗处的某一扇窗户,温暖的感觉随之而来,明亮的色调随之而来!!

      ③很快,我们就来到山上的一个凉亭旁,找了一块青草地坐下来,儿子一股脑将所有的食物倒了出来,然后开始不断地往他嘴里和我嘴里塞。他一边美滋滋的吃,一边念念有词: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光,今天的任务就完成。这就是他单纯而小小的快乐。我偷看他的小圆脸,红扑扑的脸蛋上粘满了面包渣,额头上留着的一撮头发让他的脸更逗了,粉嫩粉嫩的脸和亮红的唇,多像一朵正欲喷薄的花苞,孕育着的是无尽的力量和希望。他把脚凑近我的脚说:“我的脚马上就长得跟你一样大了。”说完就一蹦一蹦地到树丛里去了,并不顾我声嘶力竭地大喊“小心,慢点”。他一面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右手,一面用左手采集各种不同的树叶。 有时候,叶子散落一地,他便斜着身子蹲下来,一片片拾起,并一遍遍清点:松树的、槐树的、柳树的……最后高兴地向我报告:松树的叶子好像一把伞,说着便用圆嘟嘟的小手将叶子举到我面前,目光专注地盯着一撮叶子看。

      ④太阳升高了,显得很有力度,我和儿子的脸都被晒得红彤彤的。想到下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家务要做,我突然就催着说“咱们得赶紧回家了”。拐过一个大弯,我伸出右手想要拉住他的左手,却见他朝空中努了努嘴,示意我去看,我朝他指的方向抬头望,发现山头上一大片的桃花已经开放,形成一片花海,花朵的缝隙中洒下斑驳的阳光。让地面的影子都显得那么美。这是几株向阳处的桃树,也许就是今天一大早才绽放的吧,那些匆匆忙忙赶路或者去找春天的人们竟就忘了它的存在。我的眼睛被花照亮了,并不由得为这盎然春意惊叫了起来,挥起相机,为这意外的收获完成了一张美妙的写意。

      ⑤我们的眼睛早已被日常的琐碎生活腐蚀得目光呆滞,我们的脑子满是匆匆的来去和生活的过往,以及那些远在天边的诸多心愿和虚拟的奢望,而对于当下的快乐,眼前的温暖的风景以及掌心里细小的幸福,总是视而不见,我们早已失却了孩童一般发现和欣赏的心灵。好高骛远、漠视现实成了我们生活的惯性。诸多的美景和美妙的时光都在我们的指缝间偷偷溜走,岁月暗了许多颜色。我们在不断地追逐,却将多少良辰美景、如花瞬间轻易地抛至脑后,在生命的长河里留不下一丝涟漪。

      ⑥儿子看着我,眼睛眯成一条缝,他在得意地笑,红扑扑的圆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小酒窝。我弯下腰,使劲亲了他的脸。我伸出右手,紧紧地握住他的左手,然后轻声地说:“小心,慢点。”说话间我们已经拐过了那个大弯路。从他学会走路,我就这么牵着他的手走,无论人群拥挤或道路泥泞,不管悠闲散步或匆忙赶路,只要将他牵在手心里,我就觉得心里很安然了。捏着小手,幸福的感觉如同春日的暖阳照进心里,将掌心里的温暖和幸福传递和延续!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香伯

尤今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它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调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光了。

    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章地唤他作“香伯”。

    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

    长大以后,婆家在怡保,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 特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起;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凡是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领回来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们,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通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是让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幢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小题。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何故怨芭蕉

    ①不久前,一篇回忆1999年跨年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引发了一大批网友对穿越回1999年的狂想和对自己的吐槽:如果回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不会选择来北京吸霾;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死也不会再干这个职业……

    ②假如穿越回过去,你会改变当初的哪些选择?这似乎永远是一个让人有无限倾诉欲的话题。渴望穿越回去,其实背后常常隐含着这样一种怨念:为什么我当初没有选择一条更舒服的道路?如果那时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我的人生肯定会更美好……

    ③人生其实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汇聚成了人生路。但作出选择的过程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很艰难,以至于不少人自称患了“选择恐惧症”,害怕一旦作出不利的选择,将会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的人每每作出了决定,事后也总是心怀怨念,患得患失,抱怨自己选了一条难走的路。

    ④的确,选择总是困难的,决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作出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经验阅历、学识眼界,甚至是一时的心情好坏,都有可能让我们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果真的不慎选择了一条走起来不那么称心的路,该如何自处呢?我以为,我们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鼓足勇气走下去。

    ⑤清代蒋坦在《秋灯琐忆》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蒋坦在院子里种了几棵芭蕉,叶大成荫,推窗看去满眼苍翠。某日晚,秋雨淅沥,雨打芭蕉,点点滴滴,一时让蒋坦感到心烦意乱,于是随手在芭蕉叶上题道:“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起床一看,发现题字后被其夫人加了两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看后大为感慨,直叹这让他“悟入正复不浅”。

    ⑥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常常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正如同种芭蕉,种它的时候图它在夏天宜观赏、可乘凉,但却未能料到它在秋雨时节萧萧瑟瑟、扰人心绪。人生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欣喜地作出某个决定,结果却眼睁睁看着它变成了一场闹剧;有时候我们明明选择了一场喜剧,结果看着看着却发现它变成了悲剧,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这是否说明我们这段人生之路就白走了呢?其实未必。明智的选择固然让人喜悦,但不那么明智的选择也能让人成长。

    ⑦有哲学家把人生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往往局限于第一重境界,看到事物的表象,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及至年长,好奇心开始驱使我们探索这个世界,在我们窥得一点点真相后,往往会产生批判和怀疑,并在此中反复徘徊,陷入不解。如果能到达第三重境界,那就真正抵达了世界的本质,纵然看到了不那么美好的真相,仍然能够返璞归真、从心所欲不逾矩。

    ⑧成长过程中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处于“看山不是山”的半途中,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并为此着急懊恼。着急于结果未达到自己预期,懊恼于生活之路坎坷不平。其实,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选择也罢,不选择也罢,或者无论怎么选择,总有一种境遇不能为我们自己所左右,与其让自己懊恼、委屈、暴躁、不安,不如把人生的镜头再拉长一点,回过头来再看,也许会发现这些经历是这么有趣而丰富。

    ⑨就如同秋雨打芭蕉,在心烦意乱的时刻或许觉得它扰人心绪,但心情平静下来再看,它未尝不是一种诗意之境。

    ⑩其实,人生路上一次次的选择,未尝不是一次次必须经历的自己认清自己的过程。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鼓足勇气走下去,并从中学习判断是非,磨炼意志,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数。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抗生素滥用

【材料一】

    天天6个月时被医院诊断得了咽炎并接受庆大霉素雾化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天天哭得很厉害,但护士却说没事,哭得越厉害吸入效果越好。10个月时,天天出现了异常,被医院诊断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因就是半岁时做的那次庆大霉素雾化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近日直言:中国滥用抗生素情况已到了不容忽视阶段。

【材料二】中外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比表

项目

无处方购买抗生素

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

人年均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致聋占聋哑儿童数

养殖业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中国

加拿大

中国

北欧

中国

美国

中国

发达国家

中国

欧盟

比例

79.5%

0.1%

80%

20%

138克

12.8克

34%

0.9%

46.1%

0

【材料三】

老余:抗生素治病效果好,只要有点头痛发热,我就会自己到药店买一些服用。

花咖:现在的患者真怪,普遍喜好“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打点滴。

慕容:抗生素只能用于辅助治疗,但有些医生由于自身医疗水平和经济利益原因,把抗生素当成了“当家药”。

良心人:尽管国家早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有些药店为了赚钱,只要你买,它就敢卖,完全不管病人服用抗生素后会不会有过敏反应。

青衫浪子: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陷入了“需要用,不需要也用;超时、超量使用”的怪圈,长期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它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病菌产生耐药性。

【材料四】

    欧盟自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在养殖业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

    从2008年开始,欧盟将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欧洲抗生素宣传日”,旨在宣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在美国被严格界定为处方药,没有执业医师的处方,药店不能向公众出售,否则将承担高额罚款和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最近,英国出台新的规定,医生不得给咽喉痛、扁桃体发炎、感冒等患者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而应建议其回家休息,否则将受处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