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朱自清的《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第③④⑤⑥自然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2)、评析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增强了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生产的扩展秩序

       ①四十年前,南方农村甚至小城,如果吃上一顿饺子,一定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时需要从买面粉、猪肉等原料开始,而这些都不易办到。好不容易材料齐了,头一关是和面,干了不行,稀了也不行。然后要将和好的面切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擀成饺子皮。这个难度同样不小,饺子皮要薄且圆,但太薄则易烂,太厚又煮不熟。

       ②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浩大工程,全家分工,每个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得提前几天就做准备。然而,全家总动员忙上大半天,做出来的饺子很可能并不好吃。

       ③若干年后,终于有饺子皮卖了,包饺子瞬间简化了大半。渐渐地,城镇有人包饺子卖了,人们花几元钱就可以吃一顿。但不方便存放,必须现买现吃,且味道平平。

       ④速冻饺子的出现则是一场革命。各种口味、各种品牌,高中低档,琳琅满目。平时买几袋冻在冰箱里,需要的时候,往锅里倒上水,烧开后放入饺子,几分钟捞起来就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时间成本、体力成本都可忽略不计。不想做饭的时候,许多人就煮饺子吃。

       ⑤到底发生了什么,将饺子这一不可承受的浩大工程变成了懒人的首选?

       ⑥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奇迹!它不是来自伟大君王的高瞻远瞩、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也没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没错,源于平凡如你我的人之间通力合作。

       ⑦在家庭范围内,合作的过程显而易见。有人擀皮,有人剁馅,包的包,煮的煮。然而,这种合作的范围极其有限,凭借的是管事人的安排、组织和协调。合作范围有限,意味着知识和技能有限,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有限,因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果却不如人意。后来,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家庭到社区(小区门口包饺子卖),进而到全国(速冻水饺)。而且,速冻水饺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必然会用到其他国家的技术、设备或人才。小小的饺子,可以说是全世界合作的产物。

       ⑧合作范围的扩大产生了惊人的效果。现在,我们能够利用十倍百倍的人手,百倍千倍的知识技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效率千倍万倍地增加,产量和质量极大提高。人们利用素不相识甚至远在天边的人的成果,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弄不懂完整的过程,只须做好经手的那一点工作。没有人能弄明白整个过程,但一切井井有条,各就各位,简单高效,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

       ⑨这就是扩展秩序及其显著成效。而且,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更多样,我们更加独立了。任何商品,这家店没有,还有另一家;这个牌子没有,还有别的牌子。市场上买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价格或许有涨跌,但供给不是问题。

       ⑩饺子从古传到今,被封为民族特色美食,但为什么以前没有大规模生产?实际上,这并不涉及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而只是因为出现了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绝版的暮春

◆朱以撒

       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 , 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阅读

穿裙子的少年

陈塘关

①闷热的夏天,一群叛逆的少年决定远离家乡,去一个他们父母不曾去过的地方。他们穿过草原,穿过树林,穿过许多鲜花盛开的地方,一直往东走去。在一个果园的尽头,他们看见了一片陌生的村庄。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地方。

②“走。”带头的少年挥动着手臂说,“就让我们穿越这片果园,就让他们再也找不到我们。”

③“走!”其他少年应和道。

④他们一起向前进发。在进入果园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他正在收摘桃子。见到这群少年,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⑤少年们也在好奇地打量着他。

⑥“看,”第二个少年说,“他穿着裙子。”

⑦其他的少年都笑了。

⑧“别笑。”带头的少年说,“也许人们在收摘水果的时候,需要穿着裙子。”

⑨其他的少年就都不笑了。他们继续往村庄走去。在穿过果园的时候,他们又看见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

⑩“看,他没有在劳动,可是也穿着裙子。”第三个少年说。

⑪其他的少年又笑开了。

⑫而这个迎面走来的穿着裙子的男人,面对这些少年的嘲笑,眼睛里充满了不理解。他匆匆地避开了他们,就像是在躲避一种莫名的恶意似的。

⑬少年们笑得更欢了。

⑭他们继续往村庄走去。在即将到达村庄的时候,他们又遇见了一群穿着裙子的男人。他们好奇地相互打量着,彼此都没有说话,也没有人再发出笑声。等他们擦身而过的时候,第四个少年忍不住问道:“他们都是要去果园收摘水果吗?”

⑮其他的少年摇着头。

⑯他们进了村庄。一路上,他们看到很多高高矮矮的男人,所有的男人都穿着裙子。他们困惑了: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村庄?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人们?他们觉得男人穿裙子的样子真难看。第五个少年捂着嘴,在一旁偷偷地笑了。

⑰突然,在他们的头上冒出一个尖锐的声音:“看哪,这儿有五个不穿裙子的少年!看哪,五个傻瓜,五个笨蛋,五个行为怪异的家伙!他们怎么会穿着这么难看的服装?太奇怪了!你们快看!”少年们抬起头,看见一个穿着裙子的年轻人正站在一幢房屋的三楼阳台上,笑得直不起腰。喊叫声和嘲笑声瞬间引来了一群围观的人。少年们被团团围住了。人们对着他们指手画脚,脸上挂着同样的笑容。

⑱少年们又困惑了。

⑲“我们触犯了什么?”领头的少年想。

⑳“他们有什么好笑的呢?”第二个少年想。

㉑“真是一群比我们父母更难以捉摸的怪人!”其他的少年都在想。

㉒这时候,一个穿裙子的男人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五条不同的裙子,并打算把它们分发给五个少年。

㉓“换上它。”他对少年说。“换上它。”人群中很多人也这样说。

㉔叛逆的少年们没有接过裙子。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愤怒的光,都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他们决定和这些穿裙子的男人僵持到底,但是很快,少年们发现这行不通,因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不断地有对此事失去兴致的人离开了人群,但更多新来的人马上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缺。他们就像围观笼中兽一样,围观五个一脸不解且不屈的少年。领头的少年觉得再这样下去,他们将无法逃离人群,逃离这个奇怪的村庄。他决定带头妥协,为自己和伙伴们赢得离开的机会。一开始,其他四个固执的少年并不听劝,但面对人群强大的力量,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㉕他们从穿裙子的男人手上接过裙子。

㉖他们开始在所有穿裙子的男人面前换上裙子。

㉗就在他们换上裙子的一刹那,少年们发现人群奇迹般地消散了,村庄又恢复了平静。五个少年终于摆脱了来自这个陌生地方的嘲笑。

㉘他们穿着裙子走遍了整个村庄,他们穿着裙子融入了村庄的居民。尽管觉得穿着裙子有些别扭,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再看到穿裙子的男人时还笑得出来。他们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笑。在这个村庄逗留了几天后,他们有些想家了。

㉙“走!”带头的少年再次挥动着手臂说,“就让我们穿越这片果园,就让我们回到属于我们的家乡吧。”

㉚“走!”其他的少年应和道。就这样,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完全离开这个村庄之后,他们马上就脱掉了身上的裙子。因为他们觉得,就算赤裸着身子回家都要比穿着裙子回去体面得多。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题。

借钱

曹春雷

①年幼时在乡下,生活中总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字,那就是“借”。借什么呢?借钱。我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土里刨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即便是掰成两半,也不够花,于是便借。

②那时村人大都不富裕,但都淳朴,只要来人进了家门开了口,多少都会借一点的——人家张回嘴不容易,总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吧。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母亲总会在约定的期限内,准时归还,卖粮食或者是卖鸡鸭。

③有一年秋天,母亲要盖房。老屋实在是太老了, 像一位白发豁牙且拄拐的老人,有房梁随时会朽断,土墙随时会坍塌的危险。买材料的钱可是个大数目。先借钱,母亲跑东家去西家。有人家不等母亲上门, 自个儿就拿着钱来了。互相帮衬、互相扶助,这是那时的村风。

④邻居翠芹婶也来了,但她只是站在门口,一副难为情的样子,说,姐……我没钱借你,真不好意思。翠芹婶家的奎叔在建筑工地上摔坏了腰,一直在家里躺着。她婆婆,

我喊作二奶奶的,也得了病瘫在床上。

⑤钱借够了,材料买齐了,动工。母亲累倒了, 幸好有村人帮忙, 盖房还算顺利。

⑥有一天,夜深了,我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还没睡,突然听到自家建房的工地上,有唰啦唰啦的声音传来。我和母亲出去,借着月光, 看到有人在我家工地上忙活,是在筛沙。走近了看,是翠芹婶。

⑦母亲说,翠芹,你不去睡觉,咋来筛沙了呢?便去夺她手里的锨。翠芹婶一边往后闪躲,一边说, 姐, 你就让我干一會儿吧。你家这么大的事, 我一点忙帮不上, 心里难受。

⑧母亲终究没劝得了翠芹婶。那晚,姐俩筛沙,唰啦唰啦,一直到很晚。我在草棚里听, 总以为是外面在下雨。

⑨房子建成那天,母亲炒了很多菜,请来帮忙的乡人们吃饭。我去叫翠芹婶来,她不来。母亲亲自去叫,她还是不来。

⑩第二天晚上,母亲炒了几个菜,茄子土豆之类的, 又去翠芹婶家,硬是将她拉了来。 两人对坐,喝酒,一人一茶碗。 酒是自家地瓜干酿的。

母亲有点喝多了, 絮絮叨叨。 旁边的我听得出, 母亲其实就说了一句话: 你借给我的,是比钱还要重要的东两, 那就是姐妹间的一份情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