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

(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海上暴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②自然段除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个小题。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盲盒

盲盒,最初源自日本,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衍生玩偶,或者是由设计师独立造型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并没有标注款式,买到哪一款、会不会买到同款都是随机的。一般盲盒都会成系列售卖,每个盲盒内装一款,款式之间的动作、表情、服装都有细微变动,以便提升产品复购率。盲盒的单价不算高,一般在 39-69 元之间。盲盒的系列多,新品不断;且每个系列中有“隐藏款”和“限量版”,很多时候,你即使一次性买了一大箱,也不一定能买到心仪款。

(摘编自《盲盒经济》“新浪财经”2019 年 9 月 16 日)

【材料二】

盲盒的魔力

天猫 2019 年 8 月在 ChinaJoy 发布的《“95 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有近 20 万消费者每年在天猫上花费 2 万余元收集盲盒。另外,据新京报报道,一对夫妇,4 个月花了 20 万元在盲盒上;一位 60 岁玩家,一年买盲盒花了 70 多万。而一个正常售卖的盲盒价格并不贵,关键在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相当庞大。对此旁观者纷纷表示困扰,到底盲盒有何吸引力,为什么盲盒玩家对盒子里的玩偶如此执着?通过网络调查,总结影响盲盒玩家消费的四个主要购买因素:

①  。很多玩家购买盲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盒子里的玩偶,外表可爱,做工优良的玩

偶会吸引玩家购买,更多玩家只是单纯为了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偶。

。有部分玩家表示,“抽盲盒”感觉就像是抽奖,这种不确定性带给玩家极大的

刺激。玩家为了享受抽到“隐藏款”时的惊喜和满足感而大量购买盲盒。

。也有给喜好给玩偶改装的玩家,或者在多次购买之后,会将手中不喜欢或重复

的款式与其他玩家交换。形成了一条新型社交链条,也成为玩家难以出“坑”的原因之一。慰藉。年轻人追求强烈的个性化,他们从眼前的生活到诗和远方都难以达成认同,再加上很多人都是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浮沉,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个孤独的“空巢青年”诞生了。而盲盒成功击中了孤独寂寞人群的心灵慰藉需求,这种为情感而买单也是新消费时代的必然趋势之一。

(摘编自“艾媒网”《盲盒商业模式舆情大数据监测报告》)

【材料三】

“炒盲盒”引起社会广泛舆论由于部分类型的盲盒数量有限,粉丝却数量庞大,因此产生“炒盲盒”现象,有媒体表示,“炒盲盒”比“炒鞋”利润更高,据调研显示,18.3%的网民不理解购买盲盒的意义;24.9% 的网民认为“炒盲盒”是跟风现象;56.8%的网民呼吁理性消费。

《中国青年报》在一篇评论里说:“青少年追捧盲盒,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惊喜的期待,也是一种童心的延续。令人不安的是,盲盒背后的炒作者、投机者可能将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变作一种资本的游戏。对于普通玩家来说,切勿盲目跟风。”

《新华网》记者写道:“如果在自己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把盲盒当作一种小买怡情的爱好,似无不可。”“显然,这些年轻人对于市场风险的识别,对于自我欲望的把控还远远不够,等到发觉已经泥足深陷的时候,戒掉买买买的瘾就很难了。更不用说喜欢盲盒的还有很多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影响和煽动,也更容易失去控制,最终上瘾。”

【材料四】

盲盒经济何去何从面对不断崛起的盲盒经济,显然有必要提醒年轻人节制消费、避免成瘾。当然,这也有赖于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市场,对交易不透明以及各类违规炒作,及时清理打击,保证这一新型行业能够良性运转。

毫无疑义,盲盒经济之所以成为盲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盲盒的文化特质,如此一来,盲盒经济必然会被庸俗化、边缘化。显然,盲盒经济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润,倘若是没有了文化特质,盲盒经济就会失去深刻的寓意和韵味。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减少和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影响,为盲盒玩偶注入更多文化特质,才能促进盲盒经济健康发展。

文学作品阅读

青春里我与牙齿的斗争

李佳炜

    ①爸爸给我起的昵称叫“牙怪”,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②牙齿怪异当然不是天生的,小时候我的牙不仅不歪,还很漂亮。大人们见到我会夸:“哇,小姑娘长得真漂亮!”这时 , 我就会朝着他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露出雪山般洁白耀眼的牙齿,心里美滋滋的。小学一年级表演节目时,我永远站在第一排的“C位”。老师招手说:“看镜头,大家笑一个!”最后照片里最显眼的一定是我的小白牙。当然,这些都是曾经的曾经了。

    ③大概从三年级开始,我的牙齿异常活跃起来。记得我用舌头去舔一颗摇摇欲坠的牙齿时,触到了一个奇怪的小三角,用手一碰,硬硬的。我张大嘴巴去找妈妈,妈妈仔细一看:“哟,新牙都长出来了,得去医院把上面的牙拔掉。”我稀里糊涂地进了医院,当我的屁股一坐上牙医的椅子时,潜藏在血液里的恐惧猛然苏醒,我哭着闹着不肯拔牙。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我咬着棉花球抽泣着走出医院。这是我与牙齿的第一次斗争,毫无悬念地打了败仗。

    ④那以后,又有几颗牙出了事,我进牙科的次数越来越多。每当有牙齿松动的时候,我便每天至少要检查十几次,看看有没有讨人厌的小三角冒出头来。但是,我还是太天真了,就算提前长出来的牙齿被发现得再平,它还是会长歪,我的内心沮丧极了。

    ⑤换牙结束,我找出保存旧牙的袋子,悲哀地发现自行脱落的牙齿屈指可数,旧牙中十有八九都是人工拔掉的。而我口腔里的牙齿也已基本定型,歪七扭八,好像这二十几颗牙齿互相吵架了,都扭着头,互不理睬。而我也开始遭受来自牙齿的第二轮攻击。长“飘”了的大门牙导致我的嘴唇难以合拢,需要刻意控制才能把嘴巴抵起来。当我不受控制地嘴巴微张时,整个人就会显得傻里傻气,在公共场合尤其如此。每到这时爸爸总会送来善意地提醒,我乖乖闭上嘴,却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⑥来自牙齿的不良影响甚至蔓延至我的校园生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地理老师介绍自己记住同学们的方式,讲了一个笑话,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老师又接了下一句:“有的同学我是靠外貌特征记住的,比如他的牙齿豁了个口子。”大家又是一阵爆笑,我却赶紧闭上了嘴巴,笑容凝固。或许老师说的不是我,但我的上排牙齿里有一颗歪得看上去真的像豁了个口子。窗外的小鸟发出阵阵聒噪的啼鸣,风吹过树梢,树枝正在左摇右摇,它们似乎也在嘲笑我,甚至笑得前仰后合。慢慢地,耳边声音渐渐消失,我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难过地垂下了头……

    ⑦于是,那年夏天,妈妈带我去上海检查牙齿,那是我度过的最恐怖的一个夏天。头发花白的老牙医带着一群年轻实习生在看牙,我熟练地躺下,眯着眼看明亮的无影灯,大张着嘴。没承想听到一声惊呼:“哦哟,你这个牙齿老复杂!”一群实习生立刻围过来观摩。老牙医扒拉着我的嘴,和妈妈解释:“你看一看,这个是融合型多生牙,这么复杂的我也是第一次见。”了解情况后,我被迫接受了现实:我的门牙下面不仅多长了一颗畸形的牙齿,这颗牙还与门牙和另外一颗长歪了的牙齿交错生长,没有办法拔除,只能动手术锯掉。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可悲极了,好像被关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这次看牙经历化作噩梦,缠绕了我好几夜。

    ⑨动手术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原因是术后需要每个月去一趟医院,但我已经到了要抓学业的关键时刻,腾不出时间每月跑去上海,只好等到上大学后再处理。说来也怪,这次风波之后,我开始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这一嘴歪七扭八的牙齿,就好像历尽人间磨难的老者最后选择隐居山林一般。有的时候,我甚至会对着镜子咧嘴一笑,嗯,牙齿不齐,但至少笑容很灿烂。

   ⑩现在的我不会再因为牙齿的不整齐而自卑,彻底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我发现,当我用笑容感染别人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说我的牙齿不好看。我与牙齿的斗争也在岁月中渐渐平息了,我学会了和它和平共处,我的自信乐观也是它教给我的。虽然它曾在我的青春无数次掀起万丈狂澜,但我还是学会了接受它,这就是成长。

——选自《读者》2024年第5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