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已经在美国诞生。科学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通过“进化”来完成。
      ②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主持,历时十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先用4种化学物质制造出一种支原体基因,再把山羊支原体内部挖空并剔除其中的遗传物质,然后向里注入合成的人工基因组,最后新的支原体细胞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人造生命。“辛西娅”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③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对此,克雷格·文特尔表示:“当这些生命被创造出来时,它们将非常脆弱。让它们在实验室里存活一个小时将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如果说它们会走出实验室,甚至主宰我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④其实,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制造出的一些生命物质,只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还远不是生命。那么,怎样才算是生命?科学家认为生命至少要具备3个特征:第一,生命必须有一个像容器一样的载体,如细胞的细胞膜、人的身体等;第二,生命能进行新陈代谢,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跟环境做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第三,生命具有可以被储存和复制的化学指令,这些指令控制着生命活动,并且能复制遗传。
      ⑤不过,科学家们还是宣称他们已经做好创造人造生命的一切准备工作。此项实验一旦取得成功,它将开辟人类生命工程的新纪元。     

                                                                                                                                                                             (本文有删改)

(1)、“辛西娅”是通过哪几个步骤被创造出来的,请简述。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至少”不能删去的理由。

(4)、      近年来,随着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飞速发展,“人造生命”也引发的有关伦理道德和人类存在的危机争论。你支持“人造生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三棒玉米的温度
                                                                                                                          文/天马萧萧
      下午,一个人。
我把自己丢在沙发里观看奥运赛事,扣人心弦的精彩竞技与此起彼伏的激昂欢呼像一把硕大的巨手紧紧地揪住我的心。此刻,我孤独地在远方用独特的方式为运动健儿鼓劲加油,呐喊助威……
       忽然,一阵“笃笃笃”的敲门声惊醒了沉醉的我。
       是谁呢?
       拉开门一看,原来是经常到学校来捡废纸、拾酒瓶的那个老婆婆,只见她语无伦次地说:“这家的女人,对我好,上回给了我几个纸箱,还叫我来拾。我给几棒玉米,你给她。”她揭开一件灰白色的衣服,里面裹着用蓝色塑料袋包得严严实实的三棒热玉米,袋里被水蒸气呵成一片白色。她递了过来,我双手捧着,立刻感到玉米的热度穿过薄薄的塑料层暖热了掌心,一股玉米特有的香甜扑鼻而来。
       我忙说:“行,能行。”她又说:“这个女人好,娃娃能考上大学。”说完就径自四处转悠去了。
老婆婆六十多了,低矮的个子,头发花白,一脸的褶皱,布满密密麻麻的斑点,一双青筋突起的手,榆树皮一样粗糙。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的刻痕。我不清楚她的住址和家境,但时常会看到她在校园挪动的身影,肩头搭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装满了丢弃的废纸和空瓶子。口中喃喃自语,一副疯疯颠颠的模样。也许至今还没有弄清我和爱人是什么关系,她只记得一个女人给过她几个箱子。
       有一次,我瞧见她在屋后堆积杂物处走过,没有在意。第二天才看见上面闲置的两个纸箱不见了,急忙问爱人,她漫不经心地说:“是我送给那个老婆婆了,搁在那儿还占地方。”我没有再追究。爱人是个热心肠,心直口快,容易感动。前天看奥运柔道比赛,一会儿却说不看了,我问为啥,她说那个外国选手就要输了,那样子真可怜,不忍心看下去。原来,她的心里蓄满了善良与同情。
       我进厨房放下玉米棒,发现地上有一个装过牛奶的空纸箱,一把提起,跑着送给老婆婆。她又自言自语:“你是个好人,给我一个纸箱。”回到屋里,又见沙发角里还有五个啤酒瓶,连忙拎起来一并送给她。老婆婆满脸堆笑,一种无以名状的感激,连连说:“你娃能考上大学,上大学。”我嘱咐收拾好,她紧紧抱着这些“宝贝”,拖着蹒跚的步子走远了。
       我揭开塑料袋,三大棒一尺长的嫩玉米,一排排金黄饱满的颗粒挨挨挤挤,亲密无间,仿佛一张张微缩的青春的容颜,弥散着清瘦香甜的笑声。我拿起一棒,掐下几颗珍珠般圆润的玉米粒,放入口中,轻轻嚼着,一缕久违的甜蜜清香透入肺腑,熨烫着心灵的冰点。
真的,有时一些微小的举动,犹如一抹阳光,温热着另一些心灵,同时自己也会收取诚挚的感激,半日的幸福!                               
                                                                                                                                                                                   (摘自“一起写网”)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脏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由此可见,“出门看世界”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抵达,都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和“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i,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去年7月,一份“温州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感言”在网上被频繁转发,这位年轻干部的辞职感言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就像我明白我想要的是自由的、能够掌握自我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④“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⑤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也在发生转变,更多的人将心动变成了行动,选择去追寻那个更广阔的世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也为社会增添了更多活力。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阅读《谢谢你允我回报》,完成下列小题。

    ①探视之后,我离开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走到附近的商厦——我想给他买块表。在专柜前选中一款机械表:银色表盘,金属表链。我确定他喜欢,别问为什么,他没说过,但我就是知道。价位适中,不算昂贵,否则他会心疼钱;也不算便宜,否则我会心疼给他的不够好。这样的选择,可以让我和他都心安。付款后,让营业员将表链拆掉两个扣。我知道他手腕的尺寸,也知道他喜欢将手表略宽松地环在腕上,可以不时轻轻晃晃。包装盒精美宽大,我将它抱在胸前,走回医院。

    ②这是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但我却坚信他会醒过来。我只想他醒来时对他说:“爸,给,你要的手表。”没错,这块腕表,是他入院前要过的。一次吃晚饭时,他半开玩笑说:“闺女,看我这表该换换了!年头太长,越来越不准了,每天都会差个两分钟。”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买。”过了一会儿才笑着反问:“干嘛又让我买?”他呵呵地笑:“最近你不是刚赚了稿费嘛,还不好好孝敬孝敬你爸?”入口的米饭喷了一桌子,我哈哈大笑:“爸,你也太有心计了!”是的,爸爸有心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我的软肋在哪儿,一戳就中。我的软肋连我妈都知道,她常说:欠你爸的,迟早是要还的。

    ③没错,我欠他的。在我成长的那么多年,仅是物质的亏欠便不计其数。读初二时,小城里富裕人家的姑娘流行骑那种彩色变速车。班里有了第一辆,我眼热不已。回来一说,我妈眼睛瞪得老大:“那么贵,咱可买不起!”他半天不语 , 然后静静看向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然后真就买了。为此,全家人集体节衣缩食两个月。工作之余一向喜欢种花养草的他,还去一家修理厂打了两个月短工。这并不是特殊事例,而是常态。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总是倾其所有宠我爱我。

    ④所以,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⑤他也拿捏住了这一点,于是这些年,我和他常会有这样的对话——“闺女,这手机按键不大好用了。”“换。”“闺女,今天上街看到一种电动车又轻便又好看。”“买。”“闺女,对门你李伯伯的儿子给他买了个按摩椅,看着挺好的。”“买。”我妈总嫌他向闺女要这要那,而我明白,从前他的给,现在他的要,其实都是对我的好——他知道,如果不给我“宠爱”他的机会,我此生怎会安心?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⑥还记得他第一次跟我要的,是一顶“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毛呢礼帽”。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场,好不容易才寻到他想要的那一款。付账,将礼帽小心装好。我松了口气,然后想象他戴上这顶礼帽的模样,想象他欣喜得犹如一个孩子得到心爱玩具的眼神,我突然被一种庞大的幸福感击中了。

    ⑦这种幸福感从不曾有,又无法言语,是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代替的。而这种幸福感,他早早就知道了吧?在那些年,他绞尽脑汁又倾尽一切宠爱我的时候,曾经一一享受过吧?所以,他要把这种幸福传递到我手中,让我一遍遍感受和重温。

    ⑧我只想说,他做父亲的智慧超过很多人。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倾尽一切,却舍不得让孩子分担分毫;我见过太多父母把一生的苦难尝尽,却舍不得分享子女人生的甘甜,拒绝子女的付出……可是我,从来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索取回报,这正是他的智慧,也是他给予我的额外的恩赐。

    ⑨只是这一次,手表还没来得及买,他就被查出食道癌,手术后当晚因肺部感染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那晚,我在监护室外空寂的走廊中坐了很久,把刚买回的新腕表放在耳边,听指针嗒嗒的声音,像心跳……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我并不这样想。

    ⑩回到普通病房后,我拿出腕表递到他眼前:“爸,给,你要的手表。”他抬起左手手臂,示意我帮他戴上。戴好后,他轻轻晃晃,咧开嘴笑了。我看着他,76岁的勇敢的他,勇敢地醒过来,让我还可以继续偿还我的所欠,回报他的付出。压制了许久的眼泪突然而至。

(取材于海宁的同名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