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风筝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⑪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⑫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B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⑬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⑭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⑮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1)、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2)、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3)、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对文中画线A、B两句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评点)
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B.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4)、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叶也精彩

郑荣来

       日前一场不小的秋雨,打落了树上的许多黄叶,飘飘零零,构成一色景致。往年立冬一过,更是飘飘洒洒,纷飞不断。特别是那些银杏树,金黄的叶片被阵风吹落,地上如同盖上层层黄金。一阵四五级西北风刮过,树上的黄叶,几乎全部离开枝头,无一残留。大马路边的那两溜同类也是如此,都把金黄献给了大地。步调是如此一致,说走就走,毫不留恋枝头。

       我住的大院里,有二三十种乔木,落叶时间都各有其序。大道两边的柿树,个性最为特别,它的叶子本属红叶类,但从不大红大紫,只是奉献些微红的颜色,更多的是黄绿相间的斑驳,把红黄让给自己的果实。那柿子也是抢尽风头,总是以自己的丰满和金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叶子纷纷飘落,它仍独留风姿在枝头,奉献着多彩多姿的美丽。你看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风韵,让所有的行人都不能不顾盼乃至流连。

       为数最多的槐树,显示了树多势众的气派,院里的几乎所有的大道小路,都是它的领地,地上都有它的叶片。它们的落叶,不像银杏那样同步,而是先后有序,次第而落。它不断提醒人们,及时注意增添衣服。如同花开的时间,它们同科同属不同种,好几种槐树,总是你刚谢罢我又开,整个夏秋两季,没有间断过,仿佛时刻要人们关注它美丽的存在。它的叶子也是如此,虽不如槐花那样美丽,但那浅浅的黄色,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彩。

       树也是不可貌相。那几棵泡桐树,高大魁梧,可谓材大体粗,但落叶却早,与它的个子、块头不相称,老大没有老大的样儿。它尤其经不起打击,西北风一来,比谁都大的叶片,竟哆嗦得厉害,惊吓之声,比谁都大。甚至高叫“怕啦怕啦”,夜深人静时,制造恐怖气氛,真是没出息!我也是念及它叶阔荫大,夏天给人荫凉,对我等有过奉献,也就谅解它了。不然的话,它那叶片抽抽巴巴,不红也不黄,毫无姿色,风一吹就跌落满地,连草地都被遮盖住,给环保工人添了许多麻烦,实在不敢恭维。

       垂柳却是不同。它身躯较瘦,腰细枝软,体态轻飘,仿佛弱不禁风。但它经得起雪打风吹,那年特大雪,压得柳枝垂地,它们都挺过来了。多少次大风的吹袭,好几场四五级西北风,它都满不在乎。除了松、柏、竹,就数它落叶最晚。看看金台园里水池边的垂柳就知道,它像是要站最后一班岗,大家都撤了它才撤。它真是名副其实的“早来晚走”的敬业者。当春天到来之前,寒风料峭,乍暖还寒,它最早见绿于枝头,率先透露春的消息。春风杨柳万千条,又是它营造了热闹的春意。

       法国梧桐也值得一说。它在院里落户十几年,都种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远不像它们在南京那么有地位,市中心多少条马路都是它们的地盘。我们现在才见识到,它其实是最有抗争精神者。前面所述各树都不如它,它们的叶子至今还济济一堂于树梢,少有飘落者。它们也是叶阔荫大,但比泡桐坚强得多,勇敢得多。

       看京城大街上和院里的落叶,精神上丝毫没有抽缩之想。许多人都说喜欢冬天,那是因为,冬日的树木不因叶落而颓败,而是蓄势待发,准备来年更加蓬勃。

       落叶,奉献了八九个月的绿色,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再以金黄谢幕,也算是一种圆满。你看它们,来时欣欣向荣,走时充满希望。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正是它最乐于表达的真情。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凉,秋天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潇洒来去,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落叶是别有风貌的景致,当红叶黄叶铺洒满地,实在是美丽至极的风景,不少人希望此种赏心悦目的金黄,能够多存留一些日子。但在我,却要感谢环保工人,及时打扫落叶,不使行人践踏,让它保留一个完整的身躯,洁净的容颜,留给人们一个完美,也给人一种哲理的思考。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初中三年级第6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快乐的蒲公英

朱成玉

    那天阳光明媚。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开着黄灿灿的花朵,给我沉重的心情带来一丝安慰。在进入村子的前20多公里是不通车的,只能步行,路越走越难,先前那蒲公英带来的安慰也如同杯水车薪,失去了功效。

    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大后部落做小学教师后。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先去考察一下。这可是关系到我一辈子前途的大事,于是,便有了此次的出行。

    总算走到村子了,眼里看到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鼻子闻到的都是火烧粪便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算是给这个死寂的世界敲敲门提个醒儿:我们还活着。

    这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让我顿时傻了眼。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动用所有关系,也要远离这个苦海。

    我向一个小姑娘询问学校的位置,她先愣了一下,然后放下手里的猪食桶,在袜子上抹了抹手,说她领我去,这是个大概有十来岁的孩子吧,扎着两个活泼的小辫子,脏兮兮的小脸上缀满了灿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好奇,她欢快地走在我的前边,热情地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嗫嚅着说:“哦,没啥事,我就想到处走走看看。”“哦。”不知道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到学校了,与其说那是学校,不如干脆说就是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和一个稍微大一点可以勉强当操场的院子。一根旗杆和一面有些破旧的国旗证明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教室里,黑板干干净净,座椅整整齐齐,窗户纤尘不染。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我问她怎么没人上课呢?“没有老师啊,大概有两个月了。老师们一个个的来了又走了。大人们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当老师。”小姑娘说

    “那这里怎么会这么干净呢?”“我和我那几个好友说好了的,每天都要有一个人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要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老师来了,就不会嫌弃这里脏,就会留下来了。”

    孩子的话,好像是在我心里头猛地扎了一针。

    “好几次,几个淘小子在黑板上乱写乱画,我们和他们吵了很久呢,最后,到底是我们赢了。现在他们也经常来帮我们呢。”她一脸骄傲地说着,“正好今天轮到我了,您先坐着歇会儿,我要开始打扫卫生了。”

    我看她拿着一块抹布,开始忙碌起来,那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芒……

    从学校回来,小姑娘在路边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朵蒲公英送给我,她说:“吹蒲公英的时候,先许一个愿,然后一口气吹下去,要把蒲公英吹得一丝不剩,愿望就会实现的。”我看她自己也折了一朵,然后很虔诚地闭上眼睛,把蒲公英缓缓地送到自己的唇边,然后“呼”地一下吹散。“您吹啊,快,赶紧许个愿。”她催促着我。

    我闭上眼睛,心里默念了很久,然后真的就很认真地一口气吹过去,那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舞,像轻盈的雪花霎时间丝丝缕缕荡漾开去,小姑娘灿烂地笑着,好像每个人许下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一样。

    她微笑着问我:“您许下的是什么愿望呢?”我微笑地反问她:“你呢?”她说她的愿望是来一位好老师,她想回学校上课。她不知道我许下的愿望是什么,其实,我许下的愿望和她有关,和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关。

    我的愿望是希望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像她一样快乐。我决定留下来,因为我喜欢这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荒废之地,依然可以很快乐。

    “你还没告诉我你的愿望呢?”小姑娘刨根问底。

    “我的愿望就是……”我故意卖着关子:“你能实现你的愿望。”

    小姑娘把我送得很远,一直到我坐上通往县城的客车,我向她挥手,大声地向她喊道:“明天,学校见,不见不散。”

    远处,大片大片的蒲公英正开得灿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伞铺街

李汉荣

    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的人群,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

    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

    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阅读《遗失的帽子》,完成下面小题。

遗失的帽子

帽子怎么会不见了呢?

昨天唐忽忽去买六一用品,在集市上逛一圈后,突然发现帽子不见了。那是一顶很普通的淡蓝色迷彩遮阳帽,帽檐上排列着细密的针脚,是妈妈留给她的一个纪念物。妈妈去世后她经常戴在头上,要是哪天发现帽子不在包里,心里就莫名不安起来。唐忽忽不愿意丢掉任何一顶标志过往的帽子,她把帽子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蓦地,唐忽忽想到另一顶棕色的线帽子。前不久,她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中说:“我是您的学生张山,我对您印象特别深,您喜欢戴好看的帽子,我记得您有一顶线帽子特别可爱,棕色的,顶端空空的长长的,还有个小绒球,联欢会上您还戴着那顶帽子给我们跳过一个舞。嗯……我毕业时您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我用整整七年时间才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你在哪儿?”唐忽忽问。“我刚失业,在建筑工地干了七年,今天突然想给您打个电话。我正在找新工作,您放心吧,我会努力的。”他有些欢快,听起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他郑重地说:“如果不是您的那句话,我不会这么想得开,我特别想见您。我还想……”对方声音开始微弱下去。唐忽忽有些慌乱:“可以啊,不过等过两天有时间了我联系你。”

慌乱地挂掉电话。她满脑子盘旋的都是那顶帽子——浅棕色的,长长的帽梢顶个绒球,她决定把那顶帽子找出来。家里整整一柜子装的都是她收集的帽子,可最终也没有找到那顶棕色帽子。

忽忽跟同事们说了张山的事,大家都劝她别去,说对无业游民得提防着点。忽忽觉得老师们说得对。

后来,张山又打来一次电话。对方明显有点沮丧:“我一直在等呢……可是您没有给我打电话。”“哦,对不起。我不记得了!”唐忽忽果断挂掉电话,果断拉黑。

六一联欢会唐忽忽要演个节目。她穿着已经过时的背带裤,使舞蹈少了本该有的高冷惊艳。唐忽忽的节目是最后一个,掌声稀稀拉拉的。突然她的手机“叮”地弹出一条同事留言:帽子可能有下落了,中午到集市南头出租房问问以前的门卫李大爷。

唐忽忽急忙赶到集市南头的出租房,李大爷在扫垃圾。看见忽忽,他热情地将忽忽引进了旁边一个空房子。房子几乎是一个大教室的大小,里面桌椅很破旧。“这地方太偏,桌子是以前咱学校淘汰的,前些年我跟校长一说,花点钱就给买过来了。我儿子,您教过的,就喜欢您。他开过一段小饭桌,雇个人看着孩子们写作业啥的,现在不干了。”

唐忽忽正想问问李大爷知不知道蓝帽子的事,视线却被杂乱的讲桌、半开的抽屉拽了过去。抽屉里一个鼓鼓囊囊的旧文件袋,上面印着忽忽学校的名字:杨树小学。唐忽忽拎起一角,哗啦从里面倾覆出一堆东西:小印章、小红花、铅笔、几个横格本、一堆已经粘迹到一起的五颜六色的欢乐球,还有一张尺寸不小的毕业照……

忽忽拿起照片。照片已经被时光打磨得黄旧了,还粘了张纸,展开是歪歪扭扭的几排名字,已经有些不清晰了。

唐忽忽把毕业照端端正正铺在讲桌上,在最醒目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她和孩子们坐在一起,笑靥如花。她死盯着那些脸,盯着盯着照片上的小脑袋一一还原到了他们的座位上,那些小脑袋似乎真的从课桌后面跳了出来。

“扫把头”嬉笑着:“唐老师,您不奇怪为什么您上课大家不闹吗?因为您从不把我们当差生看,还表扬我们,给我们脑门上贴小笑脸,在我们的作业本上盖小印章……”

唐忽忽有了一丝羞愧感,她已经很久没有用笑脸的表情了。同事说,她现在生气起来声音能响彻楼道。

“您对我们最有耐心!那回‘扫把头’淘气,把笤帚放门框上,您一推门,扫帚掉下来,吓您一跳,但您笑了笑,继续讲课。那节课特别安静。”

“您鼓励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唐忽忽怔住了,她捕捉着他的眼神,他的眼睛看着远方,眼神似有似无。她想问你是不是张山,但是,没有开口。

“唐老师,今天是‘六一',咱们一起过儿童节吧!”

唐忽忽笑了,你们想要什么礼物?“憨厚脸”神情有点羞涩:“唐老师,其实我们想要的礼物就是想听您夸夸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人表扬过我们了。”

唐忽忽拿着毕业照走在空荡荡的教室,好像回到十五年前的一次巡视。

“你最帅,那么爱看书,骨子里是个读书人。”

“你这个机灵鬼,鬼点子真多,很适合创业哦……”

唐忽忽用手捂住脸,眼泪无声无息地从指缝里流出。周围一切都变得寂静无比。待她睁开眼睛,一切都消声遁形,只有空荡荡的课桌。

李大爷不知什么时候已不在身边,自然也没有提起小偷和帽子的事情。

晚上,唐忽忽想把背带裤收回柜底,忽然瞥到了柜子角落里一团棕色的东西,是张山提到的那个帽子。她拨通了被拉黑的号码,想告诉张山,他说的那个棕色帽子找到了,它一直就没丢,但是语音提示欠费停机。

唐忽忽想到张山没说完的那半句话:“唐老师,我想请您吃顿饭,我还想……”

她一只手倒拎着那顶棕色的帽子,像拎着一段逝去的岁月。帽子皱皱巴巴的,长长的帽梢低垂着,仿佛套着巨大的落寞。

(取材于颜岩的同名小说)

阅读《家有中等生》,回答下列小题。

家有中等生

①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②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厢。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③十二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 , 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④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来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⑤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⑥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⑦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比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里,竟是募地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