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浑沌之   德:恩,恩情。 B、异鸡无敢者  应:作出反应。 C、乎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D、方虚骄而气  恃:凭着,依靠。
(2)、对下面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全矣         其:指代训练的斗鸡。 B、视、听、食、息     以:用来。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是以:因此。 D、倏与忽谋报浑沌德    之:它的。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无有     译文: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译文: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D、反走矣      译文:转身走掉了。
(4)、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沌之死》寓意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B、《庄子》想象大 胆,堪称瑰玮奇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明显体现。 C、我们可以从《呆若木鸡》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 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D、“呆若木鸡”成为了成语,衍生出新的含 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