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调研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老邓明白这个理。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

    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②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选自2018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释】①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 B、从戏台对面的石灰墙到戏园地面,再到青瓦屋顶,此部分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戏园子的破败。 C、“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 D、“戏园子”是老邓的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
(2)、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3)、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

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②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

③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liú)。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

④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

⑤“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⑥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

⑦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多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

⑧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

⑨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⑩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

⑪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

⑫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会放慢脚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它更多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放慢脚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

⑬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④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的、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⑤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⑥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⑦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循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⑦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⑧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⑨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⑩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⑪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⑫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⑬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树。

    ⑭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抓  捕

大海

我们追踪李永琪已经很久了。今天的科技手段给抓捕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有监控视频,逃犯进入视野,踪迹就会自动呈现在警方面前。虽然如此,时隐时现的李永琪还是让警方愤怒。从出事立案、检方批捕到追踪各地,时间足足过去三个月。

三个月前,在阳安市胜利区某KTV,李永琪等与人发生纠纷,将一个当地青年打成重伤后逃逸,因涉嫌故意伤害被警方网上追逃。据被抓的同犯交代,被打青年浑身是血倒地不醒,李永琪以为他被打死了。胜利区是阳安市经济重镇,第三产业发达,繁华的娱乐场所难免有人打架斗。按理说,李永琪事件算不了大案,只因被打青年是当地知名企业家的儿子,从而被列为阳安市重点督查的专案。我是胜利分局刑警队长,专案顺理成章地落到我头上。另据目击者口供,实际上,是被打青年先挑衅李永琪,才遭到狠狠教训。

不管怎样,李永琪逃了。其间,外地警方数次向阳安通报发现李永琪行踪。我们赶去,虽然有当地警方配合,还是次次空返。李永琪曾在机动部队特务连服役,还参加过侦察兵集训,身手了得,侦察和反侦察能力强,五公里奔跑达到运动员水准,退役后在阳安当保安,还经常去武馆做兼职散打教练。

这一次,山唐县警方通报发现李永琪行踪,我们当即准备抓捕。临行前,分局领导叮嘱我:张队你是李永琪专案具体负责人,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将他缉拿归案!我默然点头。此前,市委政法委书记到分局调研,就李永琪专案做了指示。领导也有压力,我懂。

我们匆忙赶到山唐县。当地警方告知,李永琪家在某街某号,父母妻女住在这里。我心说,这家伙够狡猾,三个月才潜回老家看望亲人。我徒弟小王提议去他家抓捕,被我制止:别打草惊蛇!我们在他家对面旅馆住下,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轮流密切监控。

第三天傍晚,穿着风衣的李永琪,带着父母牵着妻女从家里出来。小王骂“狗日的啥时候进的家”,掏枪欲冲,被我按住:“他要是跑,你追不上!”

娇俏的小女孩不过十岁,头上的马尾飞啊飞。我突然想到我女儿,心里痛了一下。

我们尾随李永琪一家,穿过一条小街,进了一家酒楼,目睹他们进了包房。小王有些兴奋,“房间抓最好,想跑都没出口。”又被我按住。

我们在大厅一角点了两道小菜。吃完,我在点餐纸上写了几句话给前台,指着李永琪的包间:“他们结账时请转李先生。”那之后,我们再次尾随吃完饭的李永琪一家往回走。路上,小王几次拔枪又想前冲,都被我按住。

回到家门前,李永琪跟大人耳语几句,蹲下抱着女儿,说:“爸爸战友过来接了,我要跟他们去上班。”女儿撒着娇闹:“爸爸刚回来怎么又要走?”李永琪亲了女儿:“对不起,那边事急呢。”站在门口,将家人送入屋里,反手关门。我在不远处紧握枪柄,手心冒汗。

黑暗笼罩小街,李永琪朝着我们大步走来,如同夜行的侠客。小王持枪低喝:“蹲下,举起手。”将手铐啪地卡在李永琪手上。我脱掉上衣罩住李永琪的手腕,说:“走吧!”

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千里将李永琪抓捕归案。专案告破后,小王好奇地问我:“张队,当时您给李永琪写了啥,让他乖乖就擒?”我找张便笺写下同样的字。小王接过去,轻轻地读:

“永琪:你没犯死罪,被打青年不但活着,还有目击者证明,是他先肇事的。等你陪家人吃完饭,跟我回去。”

小王读完我的署名“老排长:张桂恩”,恍然大悟;“怪不得他听您话,原来张队曾经是他的老排长!”我没有回答,掏出香烟点上。烟雾缭绕时,我目光迷离地看见了李永琪的女儿,她头上的马尾在我眼里飞啊飞的,戳得我双目生疼,泪水盈眶。

(摘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记纸铺

王琼华

裕后街蔡七,一字不识。

他的蔡记纸铺里,墙上却挂了一幅字。上面写道:“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谁写的?”

有人这般打听,蔡七皆是摇头,还说:“我从老娘裤裆里钻出来,它就贴在墙上。”

私塾先生邓四眼来买纸,在这幅字前看了好半日,惊叫:“大宝贝呀!”

“擦屁股,也嫌它糙!”

邓四眼扶扶眼镜说:“俗不可耐!这东西能挽回两三间铺子。”

“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

邓四眼噎了。

蔡七做纸坊就在纸铺隔壁,一间巴掌大的屋子。他庆幸自己屁股瘪瘪的,要不然连身子都转不过来。邓四眼的院子里则有好几间闲屋,惹得蔡七常常心痒。

很快,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蔡七说:“纸铺卖纸!”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便会将人家撵出去。

那日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

他听到纸铺里有响动,便起床从里屋出来,看见一裹头男子把铺门撬开钻了进来。他大叫:“有贼偷纸!有贼偷纸!”当即,他被砸了两棍。

还好,蔡七叫声被邓四眼听到了。每天大早,他会上河堤打太极拳。于是,他跟着大喊:“捉贼!捉贼!”

裹头男子匆匆溜了。

邓四眼走进纸铺时,蔡七已经撑起身子,很恼火地说:“活见鬼,竟有偷纸的毛贼?”

“你猪投胎吧。”

邓四眼愣愣,侧头往墙壁看去。

那幅字还在。

蔡七问:“真值两三间铺子?”

“眼前,三五间铺子也换得回来。”

那年遭了大灾,又遇战乱。蔡七的妻子活活饿死,幼女则嗷嗷待哺。蔡七哭丧般:“这纸也当不了饭吃。”邓四眼跟他出主意,将墙上这幅字当了。蔡七把字从墙上取下来,抱起女儿出了门。

傍晚,蔡七回到纸铺。

他把那幅字又挂上了墙。

邓四眼跑来看了看,问:“女儿呢?”

“给了人家。”蔡七呜呜痛哭,“我哪敢把老祖宗给当了呢?”

过了几日,日军来了裕后街。

一少佐走进蔡记纸铺。翻译官跟蔡七嚷道:“姓蔡的,你得深感荣幸,太君第一次进老街的屋子,就是你蔡记纸铺。”

蔡七像一个聋子待着。

翻译官张嘴骂人。这时,少佐开腔:“别无礼。”少佐上前摸摸纸,眼睛忽地发亮,向蔡七问道:“这纸从哪来的?”

蔡七冷冷地说:“不是东洋货。”

“在日本,我买过很多地方的纸张,真没发现这么好的货。没料到,在这座老街中,我梦想中的纸张,竟能与我相遇。”

蔡七无语。

少佐拍拍蔡七的肩膀,说:“我跟中国人是朋友。我的书法老师,中国人。十三年前,我求学北平。老师用纸,挑剔。所以遇到闲时,我也喜欢琢磨它。”他贴在蔡七耳朵上问:“这纸,谁做的?”

蔡七眼皮翻翻。

少佐有点不开心。但他的目光忽地被墙上那幅字勾去了。他将那幅字念了一遍,又细细看了又看,万分兴奋地:“这幅字怎会挂这里?”

“祖上之物。”

“天呐。蔡、蔡先生是蔡伦后代?我的书法老师说过,北宋阮阅在贵地做知府时,曾写下一首题为《蔡伦宅》的诗,赠予蔡家。老师与我,有过约定,一块南下寻访蔡家。但那年我从军时,老师上五台山剃头了。哈哈,与蔡家我真是有竦,未到裕后街第一天,就让我……”

蔡七平静地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

“蔡先生,绝顶聪明。”

翻译官抬手便要取下那幅字。结果,少佐一个巴掌挥出,落到翻译官脸上:“祖上所传东西,怎能拿走?”

蔡七说:“铺里的纸,你也可拿走。”

“谢谢。不过,这纸怎么做成的,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该有秘方吧。”

“哪有秘方?祖上传了一点吃饭手艺。”

“这就够了。”少佐钻进做纸坊看了一个究竟,然后跟蔡七说,“做纸工序很多。明早,我再来铺子,从头至尾看你做纸。皇军会重重有赏。”少佐见蔡七侧脸往门外扫了一眼,便拍拍他的肩膀,“今晚,你休想跑出裕后街。”

晚上,蔡七从门缝间看见门口站着日本兵。他闭闭眼。

第二日,少佐带兵走进蔡记纸铺的做纸坊。

蔡七早早待在做纸坊。

少佐见蔡七穿着一件干净的青布大褂,头发也梳得光溜溜的,便说道:

“这模样才像一个风光的老板。看来,蔡先生想明白了。”

蔡七说:“我脑子冷冷。”

他把墙上的字取了下来。少佐没看明白蔡七的用意,只得打趣:“蔡老板,除了愿意动手做纸,还想将这幅字赠送给太君。”

“做梦!”蔡七撇撇嘴。

少佐一瞪眼:“只要往你身上剔下三五块皮,那份做纸秘方,你就会乖乖交给太君。”

日本兵攥刀上前。

但迟了,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

“快捞上来!”

蔡七被捞出来,但七窍流血了。显然,蔡七已经服毒。街坊后来说,蔡七那天铁心要在少佐跟前死去,无非想让鬼子死了那份贪婪之心。少佐看到那幅字也烂在纸浆中,一气之下,将整幢铺坊连同蔡七一块烧了。

日本兵败那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一块招牌———“蔡记纸铺”。他将院子闲屋也改成了做纸坊。他冲天上大叫:“蔡七兄弟,看见了吧,这私塾院子真能做纸!”

街坊发现,邓四眼做的纸跟蔡七手法没一点差异。这时,他们才打听到一个秘密。蔡七死的前一个晚上,将墙上戳出一个洞,让隔壁邻居将邓四眼叫过来,把做纸门道一一传给他。

邓四眼说:“我得把蔡七兄弟的女儿赎回来。他也托付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