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雪莲花
                                                                                                                                                  吴聪先
     雪域高原的春天是美的。天空湛蓝,云彩恬淡,举头似乎能透至根;大地绿韵,星花摇曳,低头似乎能触至魂。大美,还数雪莲花。她鹤立于群山之巅,绽放于厚雪之隅。她与皑皑白雪相依偎,在阳光的照耀下,圣洁飘逸,好似哈达在苍穹舞动祝福。
  初踏西藏,雪莲花的诱惑让人难以忘怀。她生长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上,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她决意与纯净的雪山为伍,默默守望盛开。
  自古以来,西藏百姓从白云、雪山、乳汁、糌粑等认识了白色,形成了以白为基调且为至尊的审美理念。白色的雪山、冰雪意味着力量、智慧、博大,给人敬畏之意。从白色对神的形象,逐渐发展到象征纯洁、正义、善良等美好的情感。生长于白皙之域的雪莲花,自然成为西藏的“天之骄子”。一千多年前,唐代边塞诗人曾经这样吟唱:“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在西藏时间长了,会时时被这种境界所熏染,震撼。
  一次下乡到离大峡谷最近的一个村庄,沿途峡谷幽深空灵,阒无人迹,瀑布跌宕,植物繁密如织。左边的天空暗云翻滚,雨雾弥漫,宛如冥界;右边的天空却艳阳升腾,灼热笼罩,似如炉盆。旷垠的沙丘不着边际,时有牲畜、野兽的残骸散落。我们三天风餐露宿,是眼前的村景消除了身心的疲惫。村中双人合抱的核桃树丛,果硕叶茂,缠绕小村;黄酥酥的青稞遍满田野,把“选美中国”首峰的南迦巴瓦峰囊括怀中。土石夯筑的房屋,透出悠久藏文化醉人的气息;沟渠清水畅流,映出雪山、林卡、牦牛、羊群的倩影。进村没有平整的路面可寻,但见拖拉机、发电设施等“庞壮”之器,要耗很大的气力,方能引入村庄。
  在西藏,言语中谈到十八军这个字眼,军人会蓦然举手敬礼,普通人也露出敬仰的神情。1949年2月,中原解放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以中原一纵队20旅为主组建了第十八军。1950年3月4日,在四川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后,十八军挥师西进。据一位老战士介绍:当时入藏,是既战斗,又修路。这条路沿线陡壁峭崖,沟壑纵横,海拔入云,终年积雪。比如折多山、雀儿山,海拔分别为4298米、5050米。这些高山峻岭太多了,通俗点说,就是在玉帝头上“动土”。当时没像样的施工设备,路完全是一锤锤敲、一锨锨铲出来的。一位战友,用绳系悬在空中作业,不慎坠入深涧,与青山绿水共存。有的战士体能负荷过大,又缺氧,干着干着就窒息过去了,成为钢铸的丰碑立于山巅。若遇到敌情,即刻又投入战斗。我循着英雄路走了一趟,陡峭的山体、高挂的窄道,会令你眩晕或气短。为了这条入藏大动脉,平均每公里倒下了一位战士。我仿佛看到两千多公里的川藏线上十八军将士气吞山河的壮举。翠绿的高山松是他们的身躯,晶莹的白雪是他们的心灵,蜿蜒的路径是他们的血脉。十八军的后代,传承着父辈的精神,至今活跃在西藏各个领域。
  我在西藏工作时,遇到一位县农牧局的技术员,他在内地就学过,问他为什么还回西藏,他说:“与生俱来的情感割舍不了,我的魂、灵都在西藏。我的孩子正在广东的一所大学读书,毕业了我也会叫他回藏工作。”献终生还要献子孙,这就是十八军的军魂。
  一位在藏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同志,组织上在家乡为他妥当安排了单位、房子、子女就业,可他回来后不适应,说:“见不到雪山,听不到雅鲁藏布江流淌的声响,心里难受。”又携妻带子返回西藏。
     在边防哨所,我遇到一位刚入伍的四川籍年轻战士,稚嫩的脸蛋,笑容可掬。可高原缺氧,使其嘴唇发紫。攀谈中方知,他家中条件尚好,就他一个男孩,家人不让他从军,尤其是来西藏。可他钟情雪域。一年后,他在一次边境巡逻中,无常的雪崩夺去了他豆蔻的年华。我采了许多花草前往凭吊,茔碑周围盛开的雪莲花,晶莹剔透,展示了他的品格。
     有人问我,到西藏就能看到雪莲花吗?我说,能啊!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进藏的同志,立志高原,淳朴奉献,不就是一朵朵美丽的雪莲花吗?他们与高山的雪莲花,融会成雪域西藏不朽的圣洁花海。

(1)、文章开头从描写雪域高原的雪莲花写起,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思考:文章第四段中加线的“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3)、文章题目为“雪莲花”,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十八军”的动人事迹?

(4)、阅读全文,思考题目“雪莲花”的含义。

(5)、阅读下面链接文字,结合文章写作手法,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材料】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举一反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李唐来(        ) 
②不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④可爱者甚(        )
乎众矣(        )  
⑥陶后有闻( )
(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人                    陋之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爱菊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花                莲

(3)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③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向起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