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北极下起“塑料雪”

    人们心目中洁白无瑕的北极下起“塑料雪”,这是怎么回事?

    据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北极发现了塑料微粒的踪迹,数量之大令人震惊。尽管北极人迹罕至,但每一升雪中大约有超过1万颗塑料微粒。这意味着,即使在北极,人们也可能从空气中吸入塑料微粒,而目前塑料微粒对健康有何影响尚不清楚。

    北极惊现塑料微粒

    塑料制品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它们会降解成大小不等的塑料微粒。一般而言,塑料微粒的直径小于5毫米。这些塑料微粒在陆地上比比皆是,也被发现存在于河流和海洋中。但如今,科学家在洁白无瑕的北极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

    据美联社报道,来自德国和瑞士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在北极的雪中发现了大量塑料微粒,同时还发现了橡胶颗粒和纤维。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进展》杂志上。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研究人员采用一种低技术含量的方法,用一把勺子和一个烧瓶,从北极、德国北部、巴伐利亚、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以及北海的黑尔戈兰岛等地收集了雪样本。

研究人员利用专门分析程序,对雪样本进行检测。在所有样本中,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雪样本的塑料微粒含量最高,其中一个样品每一升雪中含有超过15万颗塑料微粒。相比之下,北极雪样本的污染程度虽较低,但数字仍触目惊心:该样本来自格陵兰岛东部弗拉姆海峡的一块浮冰,每一升大约含1.4万颗塑料微粒,在分析的雪样本浓度中排在第三位。

    “尽管我们预计到会发现污染,但塑料微粒如此之多依然让我们震惊。”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研究人员梅勒妮·伯格曼如此说,“很明显,雪中的大部分塑料微粒来自空气。

    经大气层“长途转移”

    北极被视为地球上最原始的环境之一,塑料微粒是怎么到达北极的呢?

    研究人员认为,塑料微粒被风吹来吹去,然后通过某种目前尚未明确的机制,通过大气层进行“长途转移”,然后通过降水或降雪等形式,被“冲刷”下来。

    美联社报道称,新研究表明,塑料微粒与尘埃、花粉、汽车废气中的微粒一样,可随空气飘散。塑料微粒正在被吸入大气,并被带到地球上一些较为偏远的角落。研究人员推测,北极的一些污染可能源自船只与冰面的摩擦,也可能与风力涡轮机有关。至于纤维,则可能来自人们的衣服,但目前尚无法确定。

    挪威大气研究所的苏菲博士认为,一些颗粒污染是局部的,一些则是从远处飘来的。“在我看来,我们正在分析和监测的大部分污染物,是从欧洲、亚洲和世界各地远距离‘运输而来的,其中一些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活着的动物都具有威胁。”

    “我們不得不问,”伯格曼呼吁说,“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塑料包装吗?我们使用的涂料中需要所有的聚合物吗?我们能设计出不同的汽车轮胎吗?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潜在影响引发关注

    挪威科技大学生物学家马丁·瓦格纳表示,研究结果显示污染物浓度数值较高,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他们能够识别小至11微米的塑料微粒——这比人类一根头发的直径还要小。

    “这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更大的塑料微粒,”瓦格纳说,“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大大低估了环境中实际塑料微粒的含量。”

    “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表明,大气运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会带着塑料微粒四处移动,并且可能是长距离和全球性的。”瓦格纳补充说。另外,雪可能是塑料微粒的重要储存器,融化时会释放塑料微粒,这一点以前从未被研究过。

    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塑料微粒对环境的影响,但目前科学家尚未确定塑料微粒可能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什么影响。研究人员提醒,作为污染源,塑料微粒在空气中的分布一直被忽略,但是,“我们真的需要知道塑料微粒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呼吸时吸入的空气”。

    这一最新研究对那些认为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的人来说,可能十分沉重。当地一名居民说:“这让我十分伤心,之前是海冰里有塑料,海水和海滩上有塑料,现在是雪里有塑料。在这里,我们每天目睹它的美丽,看到它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看到它被污染,这让人痛心。”

(选自《读者》2019年第2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在北极积雪中发现了大量塑料微粒,北极不再是一片净土。 B、虽然相比阿尔卑斯山脉积雪来说,北极地区的微塑料含量相对较低,但仍然构成了污染。 C、塑料微粒在地球几乎无处不在,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D、由于技术原因,研究人员很难识别更小尺寸范围内的塑料微粒。
(2)、结合全文,说说塑料微粒是如何到达人迹罕至的北极。
(3)、文章大量引用了科学家和当地居民的言论,结合两处划线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你看到了哪些曙光?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2014年,在经历24小时的绝食杭议后,梅拉蒂,维森和伊莎贝尔·维森被警察护送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省长办公室里。当着姐妹俩的面,省长大人签下了“巴厘岛在2018年实现‘零塑料装’”的承诺。这一年,梅拉蒂13岁,伊莎贝尔11岁。

    事后,维森姐妹曾在国际会议的一场演讲中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巴厘岛的居民和游客一天制造出68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其中塑料袋的回收率小于5%。在备受人们青睐的塑料制品面前,维森姐妹得到的承诺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但维森姐妹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然省长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但是她们在2012年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起初看起来像过家家游戏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一场致力于抵制塑料袋,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国际运动。

    维森姐妹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领导组建了17支并肩作战的团队,其中包括今年1月她们刚刚去过的上海。她们向台下上百名中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她们的鼓励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并成为“告别塑料袋”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分支。

    “我们小孩子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25%,但我们才是100%的木来。”维森姐妹如是说。

(摘编自王子凯《向塑料宣战的年轻人;用绝食抗议换来省长承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绚烂的戏剧服饰

      ①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服饰是从人们平时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服饰很多重要特点都凝固在戏剧服饰中。

      ②戏剧服饰又称“行头”。戏剧中的角色行当,都有自己的行头。在舞台上,一般通过行头就能判别出角色的身份。如旦角,因为服饰的不同,又有青衣、花旦等分别。青衣旦,又称正旦,是戏剧旦角的主要角色,她们一般是端庄正派的人物,以青年和中年女性为主(老年女性则为老旦),如《孟姜女哭长城》里的孟姜女、《祭江》里的孙尚香等。在服饰上,青衣旦穿戴素雅,一般穿青褶子,所以人们又称青衣为青衫。花旦在服饰上与青衣明显不同,她们一般是天真活泼的少女。戏服也极尽妖娆曼丽之态。花旦多穿着短衣或裙袄,配上坎肩、围裙等,并在腰间系有饰物(又称四喜带),这形成了戏剧服饰中最美丽的行头。

      ③中国戏剧的服饰注意与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心情相配合。如青衣的角色多是生活坎坷、性格抑郁,她们的服饰相对以冷色调为主,而花旦与之完全不同,她们的性格多开朗活泼,这与其花枝招展的服饰正好相合。

      ④中国戏剧服饰体现出传统美学追求的镂金错彩的美。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形象,就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出著名的戏剧写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也在乱军中失散。赵云单枪匹马 ,闯入乱军之中要救出刘备。戏剧中写赵云英勇的气概,一人纵横,万人难敌。既写出他的大将气度、赤胆忠心,更突出了他的英武之气。赵云的服饰体现出中国戏剧武生的特征,脸上涂红色,象征赤胆忠心、英勇无畏;身穿华丽袍服,披龙纹披肩,背后插着四面三角形缎质小旗,随着人物舞动。小旗翻飞,身上的服饰如流光闪动,凛凛有生气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

      ⑤中国戏剧服饰中旦角的水袖极有魅力。宽宽大大的袖子,在人物的舞动下,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叫水袖。学习戏剧的人要学甩水袖,这可不是轻易能掌握的本领。水袖甩得好,与女子曼妙的身躯相互辉映,会产生特殊的戏剧效果。伴着咿咿呀呀的唱腔,旦角轻展水袖,在空中飞舞,将观众带入缠绵悱恻的境地。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①“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来源于传统瓷器修复——锔瓷。

    ②说起来简单,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既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

    ③锔瓷,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明代时期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瓷器修补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瓷器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古人锔瓷最主要的原因是古时候瓷器价格高昂,加之古人简朴爱物的本性,这也使锔瓷得以延续、流传。此外,锔瓷的另一个功能更令人兴趣盎然,即古人将锔瓷当作一种装饰技艺,故意为之,此风气清代以后尤为兴盛。甚至有人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故意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以此来把玩。

    ④锔匠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将锔瓷分衍出“粗活”和“细活”两种。粗活又称“行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工具大并且粗糙,他们走家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服务于普通百姓。而“细活”是为了满足八旗子弟醉心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的喜好,是专供王室贵族赏玩的“当活”,又称“秀活”。“秀活”依照客户要求,使用小巧精致的工具:如金钉、银钉、铜钉等,其中最特别的一种是花钉。事实上,不管是使用哪一种锔钉,由于器皿不同、破裂状况不同、破裂位置不同、锔钉抓合张力不同,锔匠都要反复琢磨锔钉图案与钩角的合理位置,使花纹式样与瓷器上原花纹图案相配。这不仅要求艺人有高超的修补技能,还要有独特的审美及创造力,所以这一行当又被称之为“锔活秀”。

⑤日本另有一种金缮修补术,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是填补缺口后,再施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使破碎物品有残缺的线条美,多用于瓷器。其本质源于中国的锔瓷技艺,但金缮更注重审美设计,在日本被称为“侘寂”之美。侘寂主要表现不依托外在、强调简朴的美,有推崇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是蕴含岁月感的一种美。据说喜欢喝茶的人都迷恋这种美。而这种审美趣味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艺术地去修复”也是中国锔瓷艺术的发展趋势。

    ⑥这就是锔瓷——缝补生命,修复艺术。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同学们制作班史封面时,搜集到下面的资料。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AI绘画“小秘密”都在这里

①AI绘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绘画,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收集大量已有作品,通过算法对其内容和风格特征进行解析,最后再生成新的作品,所以,算法是AI绘画的核心。

②人工智能在艺术方面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当时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叫作“图像的风格化滤镜”。最初的AI绘画方法比较简单,比如一张普通的照片,通过一些图像处理的算法,把照片像素进行几何或者色彩上的变换,然后再调节不同参数,就可以模拟出类似油画或者水彩画的风格。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基于不同类型或者模态元素的AI绘画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发展最久的是“以图生图”,再到“‘文+图’生图”,也有团队已经研发出由语音生成图像的技术。

③目前AI绘画主要借助图像风格迁移技术、图文预训练模型和扩散模型三种技术模式实现。

④图像风格迁移技术指的是图像处理算法通过提取输入真实图像的内容特征和参考艺术图像的风格特征,实现真实图像内容特征和艺术图像风格特征的融合,从而生成新的艺术图像。依托图文预训练模型,只要输入一句话或者上传一幅风格明显的图片,算法就能将图像特征和文字特征“对齐”。目前,最新的AI绘画技术采用的是扩散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把一个随机采样的噪声输入模型,然后尝试通过去噪来生成图像。

⑤大多数常用的AI绘画工具都可实现“文生图”,它们的操作都比较简单易学。打开AI绘画工具,登录后即可进入AI创作。操作者需要在页面的对话框中以短句、短语、词语等形式输入自己的创意,包括主要内容、图形位置等。有些工具也可上传图片实现“图生图”。然后,设置类型、比例、生成数量等参数,当然,软件不同,可设置的具体项目也不同。有些工具有“不同风格AI生成图效果对比图”,可以同时生成多张不同风格的图片,便于操作者对比和选择。最后,点击“立即生成”按钮,生成图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搜狐网7月8日消息:作为追光动画十周年的主打力作《长安三万里》在7月8日登陆影院上映,首日便累计票房破亿,成为了暑期档第一部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电影,尤其是片中有多首唐诗名句的视觉化呈现,深受孩子们的追捧。作为一部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借助顶级动画技术展现出大唐多地盛景,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气象万千的盛唐风貌,诠释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材料二

电影以李白、高适、杜甫等著名诗人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长安这座辉煌都市中的生活、友情和创作。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唐朝的历史和文化。影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这一段历史的悲壮与荣光。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

材料三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唐诗元素,将诗歌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感。这种诗意的叙事手法让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影片中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还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诗歌与故事的完美结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材料四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江奔流,百鸟翔集,诗人放声吟唱,响彻云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片尾,李白历经坎坷终见曙光,观众为之感慨、为之舒怀。创作者用酣畅的视听叙事展现大唐气象,也让人们熟知的这些唐诗意境一新。

②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被称为“国漫之光”,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单片超50亿元票房、1.4亿人次观影的盛况,再到《长安三万里》引发的观看热潮和持续热议……10年来,我国动画电影票房前20部作品中,9部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燃情的“国风动画”,以当代审美激活文化基因,用数字技术呈现瑰丽想象,探索中国风格,追求中国气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讲述的一个缩影。

③不只是动画,也不只是电影。近年来,我国文艺领域“国潮”涌动、“国风”劲刮。舞台上,《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国宝文物”翩然起舞;荧屏综艺上,《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斯文江南》,典籍文字气韵生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华夏独特时间观,“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象穿越时空,徐徐打开的“中国门”迎纳四海宾朋……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④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丰沛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文艺创新的成功探索向我们昭示: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创造,文化创造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这个正反馈,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5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蛮腰”缘何不怕雷击

①前不久,广州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并伴有雷暴大风。其间,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因一个小时内6次被雷击而受到广泛关注。

②那么,为何广州塔在如此频繁的雷击下依旧安然无恙?

③其实,广州塔并非被动承受雷击,而是主动“接闪”,将雷电迅速泄流到大地,保护建筑物和相关人员安全。

资料显示,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自建成以来,每当出现雷雨天气,许多市民都能看到广州塔与“火龙”对接的震撼画面。

⑤广州属于雷电高发区,广州塔建设人员在设计阶段就格外关注防雷保护,建立了防雷保护体系。在天线桅杆上,建设人员安装了防雷接闪装置,并在塔身顶部设计了避雷网格。这些和塔身金属钢外筒、塔底接地网格共同组成雷电传导线路。当雷电出现,云层传来的电流可沿天线桅杆传至避雷网格,再沿塔身金属钢外筒、塔底接地网格传到地下,使塔身免受伤害。

⑥除了塔顶,广州塔侧面也面临雷电威胁。为保障塔侧安全,塔身各楼层金属栏杆、金属门窗和玻璃幕墙等都直接与塔身防雷装置联结,且联结点不少于两处,确保电流可顺着防雷装置被引至地面。广州塔还配备了雷电预警系统,能实时连续监测附近雷暴云产生的大气电场,以及云闪和地闪的发生情况。

⑦广州塔防雷设计超过了现有建筑防雷技术标准。有网友提出,既然广州塔能引雷入地,可否将这部分雷电利用起来?对此,广州塔有关人员说,由于雷电瞬间功率大、释放时间短,目前技术上无法对其加以利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