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道: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肯:     “中”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首穷经: “皓”读作gào    意思是“白”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科幻电影来讲,杀青并不意味着能够松一口气,而是迎来了真正的生死挑战。因为后期制作往往更加复杂。《流浪地球》经历过两次超支,第一次是在地面部分拍摄完成后,已经没有太空戏份的拍摄资金。

    第二次超支是特效制作部分,数字视效是中国电影被吐槽最多的领域之一。为了能够让观众满意,电影制作团队投入大量财力、人力。《流浪地球》在初剪时共有4000个视效镜头,最终留下来2200个左右,其中有50%是高难度的A级视效镜头。由四家国内视效公司在极限内完成了效果最好的工作,让人们得以见到这部电影如今的样貌。

    “只要它能活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有信心继续投资中国的科幻电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国内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整套的系统还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我们发现想去做一个东西的时候,中国制造能力非常强,但大量人才集中在工业级消费品上,没有人去做电影。你要想找到能做那个级别的道具的人几乎没有。我们所有道具都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比如拍古装片,很容易做一个椅子、屏风,甚至搭一栋楼,但我们得换一个思路,不再是木工,必须去冲压、3D切割,才能做出各种金属的形态,必须拆解成一个个零件,拼装后才能构成场景。”本片导演郭帆说。

(摘自李行《<流浪地球>是怎么诞生的》,《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2月14日)

材料二:

    今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有人说,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从冷门题材到热搜话题,“硬核科幻”的崛起,激发了更多人对未来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荣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用“未来感”这个关键词来解释科幻文学的繁荣。他认为,科幻发展的每一步,并不仅仅是因为科幻本身,更是因为整个时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科幻电影的壮丽航程,恰恰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的确,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秀;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中国在太空领域的里程碑式跨越,无疑是电影作品最有力、最深厚的时代背景。

    人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拥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地寻找和制造未来感。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每个人不仅仅是乘客。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能碰撞出思维火花,如此一来,更多的“未来感”就会层出不穷,最终聚变成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来。

(摘自盛玉雷《寻找更多“未来感”》,《人民日报评论》2019年3月28日)

材料三:

(数据来源:艺恩电影智库2019年)

材料四:

    卡梅隆从小就是科幻迷。早在他出生以前的二十世纪40年代,科幻文学理念就已经非常成熟——未来世界科技怎样突破、宇宙怎样变化、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科幻文学都已有丰富的想象和描述。

    卡梅隆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原作的想象力和剧本出色的改编。与《流浪地球》宣扬英雄主义不同的是,《阿丽塔》的女主人公阿丽塔,并不像超级英雄那样,把自己看作城市甚至全世界的救星。卡梅隆曾经与原著作者木城雪户讨论过阿丽塔。卡梅隆最初觉得阿丽塔像圣女贞德,但木城雪户说:“不,她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也是一个敞开内心的人。”《阿丽塔》原著漫画正是托罗推荐给卡梅隆的。《阿丽塔》的漫画原名“铳梦”,也有“枪梦”的意思,然而原著和电影里都没有出现枪。“那么枪在哪?阿丽塔,她就是枪,或者扣动扳机的那个人。”卡梅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关于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声音,从而发现个人的力量与信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