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选文描写的是《水浒》中哪一个情节,并写出与他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
扑地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地都滚出来……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下面这个语段,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只有那些正在候补朝廷中的重要官职和希望得到皇帝宠幸的人才来表演这种技艺。他们从小就受这种杂技表演的训练。他们并不一定都是贵族出身或者是受过高等教育。一遇到重要官职出缺,不管哪位官员是病死还是失宠撤职(这都是常有的事),五、六位候补人员就会呈请皇帝准许他们给皇帝和朝廷官员表演一次绳上跳舞,谁要是跳得最高,而且没有跌下来,谁就接任这个官职。大官们也常常奉命表演这种技艺,使皇帝相信他们并没有忘掉自己的本领。大家都认为财政大臣佛林奈浦在拉直的绳子上跳舞,跳得比全王国的任何大臣至少要高一英寸。我见过他在一只安装在绳子上的木盘里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那根绳子只有英国普通的包扎绳那么粗。如果我并没有偏袒谁,那么据我看来,我的朋友内务大臣瑞颛沙的本领仅次于财政大臣;其余大臣的本领也都不相上下。
        举行这种游戏时往往发生致命的意外事件,过去发生过的许多不幸事件都有记录。我亲眼见过两三个候补人员跌断了胳膊和腿。但是大臣们奉命表演的时候,危险就更大了。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比以前更有本领,更想胜过同僚,过分卖弄自己,所以难得有不失事的,有的人甚至跌过两三次。听说在我来到这里以前一两年,佛林奈浦险些儿跌死。要不是皇帝的坐垫恰好摆在地上减轻了跌落的力量,他的脖子早就折断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 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 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①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根据研学方案,同学们参观烟雨楼后,开展了读书活动。

雨后虹

徐志摩

    ①有一天我正在房里看书,列兰跑来说天快打阵了。我一看窗外果然完全矿灰色,一阵阵的灰在街心里卷起,路上的行人都急忙走着,天上已经叠好无数的雨饼,只等信号一动就下。我赶快穿了雨衣,飞快向校门赶去。我到校门的时候,满天几乎漆黑,雷声已动,门房迎着笑道:“呀,你到得真巧,再过一分钟,你准让阵雨漫透!”我笑答道:“我正为要漫透来的!”

    ②我一口气跑到河边,四围估量了一下,觉得还是桥上的地位最好,我就去靠在桥栏上等。我头顶正是那株靠河最大的橘树,对面是棵柳树,从柳丝里望见先华亚学院的一角,和我们著名教堂的后背;两树的中间,正对校友居的大部,中隔着百码见方齐整匀净葱翠的草庭。康河左岸的牧场上,依旧有几匹马几条黄白花牛在那里吃草,啮齿有声,完全不理会天时的变迁,只晓得勤拂着马鬃牛尾,驱逐马蝇牛虫。草地上有三两只小雀,不时地跳跃;平常高唱好话者黑雀却都住了口,大约伏在窠里看光景了。

    ③(A)记得,桥上有我站着

    ④来了!雷雨都到了猖獗的程度,只听见自然界一体的喧哗;雷是鼓,雨落草地是沉溜的弦声,雨落水面是急珠走盘声,雨落柳上是疏郁的琴声,雨落桥栏是击草声。

    ⑤西南角,正对校友居的云堆里,不时放射出电闪,穿过树林,仿佛好几条紧缠的金蛇,一直打到教堂的颜色玻璃和校友居的青藤白石上,像几条铜扁担,同时打一块磨石大的火石,金花四射,光景骇目。

    ⑥雨怒注不休。云色虽稍开明,但四围都是雨激起的烟雾苍茫。我仰庇橘老翁的高荫,身上并不大湿,但桥上的水,却分成几道泥沟,急冲下来。(B)而那边牧场方才不管天时变迁尽吃的朋友,此时也躲在场中间两枝榆树底下,马低着头,牛昂着头,在那里抱怨或是崇拜老天的变怒。

    ⑦雨已经下了十几分钟,益发大了。雷电都已经休止,天色也更清明了。但我所仰庇的橘老翁,再也不能继续荫庇我,他老人家自己的胡髭,也支不住淋漓起来,结果是我浑身增加好几斤重量。有时作恶的水一直灌进我的领子,直溜到背上,寒透肌骨;桥栏也全没了,我脚下的干土,也已经渐次灭迹,几条泥沟,已经迸成一大股浑流,踊跃进行;我的身体越来越重,连胫骨都湿了。到这个时候,初阵的新奇已经过去,满眼只是一体的雨色,满耳只是一体的雨声,满身只是一体的雨感觉,头上的方巾已成了湿巾,前后左右淋个不住,倒觉得无聊起来。

    ⑧但我有希望,西天的云已经开解不少,露出夕阳的预兆,我想这雨一停一定会有奇景出现—我于是立定主意和雨赌耐心。我向地上看,看无数的榆钱在急涡里乱转,还有几个不幸的虫蚁也葬身在这横流之中。但雨还是倒个不住。

    ⑨又过了足足十分钟,雨势方才收敛。满林的鸟雀都出了家门,使劲地欢呼高唱。此时云彩很别致东中北三路,还是满布着厚云,并且极低,似乎紧罩在教堂的H形尖阁上,但颜色已从乌黑转入青灰,西南隅的云已经开张了一只大口,从月牙形的云絮背后冲射出一海的明霞。

    ⑩未雨之先,万象都只是静,现在雨一过,风又敛迹,天上虽在那里变化,地上还是一体的静。阵雨前的静,是空虚空实的现象,是严肃的静,这静是大动大变的符号先声,是火山将炸裂前的静;阵雨后的静不同,空气里的浊质,已经彻底洗净,草青树绿经过了恐怖,重复清新自喜,益发笑容可掏,四围的水气雾意也完全灭迹,这静是清的静,是平静,和悦安舒的静。在这静里,流利的鸟语,益发调新韵切,宛似金匙击玉罄,清脆无比。我对此自然从大力里产出的美,从剧变里透出的和谐,从纷乱中转出的恬静,从暴怒中映出的微笑,从迅奋里结成的安闲,只觉得胸头塞满——喜悦,惊讶,爱好,崇拜,感奋的情绪,满身神经都感受强烈痛快的震撼,两眼火热地蓄泪欲流,声音肢体都随身旁的飞禽歌舞。

    ⑪我正注目看西方渐次扫荡满天云锢的太阳,偶然转过身来,不禁失声惊叫。原来从校友居的正中起直到河的左岸,已经筑起一条鲜明五彩的虹桥!

(选自《徐志摩散文精读》有删改)

【注】①徐志摩:嘉兴海宁人,曾用笔名南湖、诗哲等。1921年赴英国留学,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本文所叙看“雨后虹”即为发生于留学期间的真实故事。林徽因曾问他怎么知道准会有虹,他得意地笑着说:“完全诗意的信仰!”②打阵:方言,指下雷阵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次拥抱

徐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⑯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罐儿

    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②爹是要饭的,死得早,靠他娘替人补衣把他拉扯大。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路上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他一个人只能再往南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③这天下晌,他想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槐树下有个窝棚,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他赶紧奔过去。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低头接着煮粥。

④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

⑤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

⑥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

⑦罐儿过去抓起泥来捏。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当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时。只听“咔嚓”一声,竟散成一堆碎块。

⑧老汉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

⑨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⑩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一勺白糯糯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

⑪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⑫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时做不好也没关系。”

⑬罐儿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

⑭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待在窝棚这三天,他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老汉不仅教他活下去的本领—做罐,还让他行方便,多帮人,这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⑮多少年后,津南有个小村子,村里有个匠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所作陶器,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帮,有的如钟,有的如如琴,人人喜欢,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逃荒逃难的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⑯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后来,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个小村就有了大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