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模块综合测试试卷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一 《尚书》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易》提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经史子集各门学问,多为治国安邦的国家安全之学,国家安全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追求。历代统治者多遵守“划疆自守,不事远图”“尚武而不黩武”的理念,坚持“守内制外”,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太宗更是强调“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摘编自刘江永《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思想与经验教训》
材料二 清末,清廷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现蒙古、西藏、新疆同中原地区一起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施政范围内。清末有识之士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要“筹自强之计,为安危全局一大关键”,并且对危机下的国家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尝谓中国自南北统一之后,中国之火患,不在内讧,而在外侮。故中国之守备,不在腹地,而在边疆”。 于是以洋务派为代表的近代海军建设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材料 皇权至高无上,然而皇帝精力和能力也有限,需要官僚机构来执行。中央政府的官僚首领就是“宰相”,其权限有大有小,其名目各式各样。但这个职能及官职始终是存在的,因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必需的。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抑制丞相权力,主要是采用选拔内朝官来与外朝的丞相及其政府相抗衡乃至取代其权力。到隋唐时,原来掌管文书的内朝官员尚书已经完全成了外朝官,成了集体宰相。到了宋代,原来内朝司军政的枢密使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二府,又成了外朝官。明朝废掉丞相,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但实际皇帝身边的近臣又少不了,于是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又承担了议政及宣达的职司,形成所谓内阁。清代,大学士又被皇帝身边掌握军事机要并在皇帝指挥下办理军务的军机处所代替,军机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同过去宰相权柄相比要小多了。
——摘编自宁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体现了秦朝的哪一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上”指什么?“丞相诸大臣”体现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从材料中我们可获取哪些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哪种政治制度?简要说明该制度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