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增强了殖民国家的实力 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引起了“商业革命”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1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摘编自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材料二   语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产物。中国虽濒临太平洋但长期以来却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国,历史上主要以从事农和牧业为主,于是在语言上就有了“顺藤摸瓜”、“沧海桑田”、“种豆得豆”等生动形象的语言。而西方民族沿海而居,重商轻农。为了生存生活,有了通过航海来认识、改造世界的举措,并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手段开展了与外界的竞争。他们对大海的感情在语言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all the sea(不知所措)”、“a sea of troubles (无穷麻烦)”、“run a tight ship (完全控制)”。

——庄严《论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原因和发展》

                  图一

材料三

       文本一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当时,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做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端。

因此,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认为只有“谙其言语文字”,方能在对外交涉中“不受人欺蒙”。

——张华 杨静《晚清时期西方语言在殖民文化中的传播》

       文本二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

——王东杰《声入心通: 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材料四   进入21世纪,汉语在世界范围迅速升温。汉语学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并呈现大众化趋势,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2012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5000万。海外各国不断升温的汉语学习需求,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汉语正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截止2013年,已有英国、法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日本、韩国、泰国和蒙古国,汉语已跃升为第二大外语。

——摘编自李泉、张海涛《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

材料五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包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走向近代的欧洲发生了巨大变化。九年级(1)班同学以“社会的巨变”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了解经济之变】

任务二:【品味艺术作品——体会思想之变】

任务三:【提炼资料观点——阐述世界之变】

※明朝中叶之后,原产美洲的辣椒、西红柿、玉米等传入我国。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有1/3的品种来自美洲。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商品如烟草、可可等出现在各国市场。中国的茶叶、东方的香料也大量销往欧洲。欧亚之间商品流通量大为增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榨和杀戮,以及致命的传染病,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致使美洲劳动力极度匮乏。为此,西班牙人从非洲贩运大批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继葡萄牙之后进行黑奴贸易。千千万万的黑人或在长途跋涉中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在阴暗、狭窄、恶臭的船舱里死于瘟疫;或因船上的粮食、淡水不足而被活活地抛入大海,葬身鱼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