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朱自清《背影》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作者细致描写父亲步履和动作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2)、这段文字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                                    地点:                           
事情的经过:                                                       
结果:                           

(4)、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来回穿铁道爬月台,举动很艰难,作者却写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应如何理解?试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滴水之恩

①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②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③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④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⑤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⑥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⑧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⑪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⑫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⑬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我用力地点点头。

⑭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⑮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的下策

王举芳

    开学那天,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当本班最后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后,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焱。大家来认识一下吧,我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含笑伫立一分钟,让我看到你的魅力,可好?”

    教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点名完毕,王老师安排同学们互相交流、熟悉一下,便走出了教室。

    当她回到教室时,有些惊讶。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王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课间休息间隙,王老师说:“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做‘低头族’,把手机都放到我的办公室里,好不好?”同学们极不情愿地交出了手机。

    “王桐、林纾、邱华,你们仨神神秘秘,在做什么呢?”王老师看他们三个围成一团,低着头,不知在嘀咕什么。

    “老师,我想请个假,我忘记带生活用品了,我想出去买一些。”王桐站起来说。学校不允许住校生随便出校门,但王老师还是准了王桐的假。

    一天开完班务会,还不到下课时间,王老师拿出手机说:“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班的QQ群了吗?”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此言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5元钱的红包刚投放到QQ群里,就被一抢而光。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儿功夫就收了十几部。

    “我这样做只是不想让手机变成你们的‘精神牢笼’。”说着,王老师拿着没收上来的手机,走出了教室。

    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实的名字。

    奇怪的是,以后每天都有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用网名,不知是谁发的,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王桐,你的手机不是没被没收吗?快去群里抢红包啊,那么多红包,真诱人,可惜我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王桐的死党邱华说。

    “会被老师发现吗?”

    “不会,这几天快考试了,老师没时间进群了。”

    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他的心怦怦直跳,但没敢再点别的红包,他怕被王老师发现。他的手机如果被没收,那就耽误大事了。

    周末,王老师把手机还给了学生,说:“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当当‘手机控’,也可以用手机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王老师话音刚落,红包雨就开始了。王桐这下抢得心安了。

    发红包的人越来越多,抢红包的人却越来越少,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

    “王老师,谢谢您!”王桐走上讲台,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个躬,然后,转身,面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给我发的红包。这些钱给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我的妹妹患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已坚持给她治疗好几年了,不瞒同学们,最近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十分拮据,因为妹妹的状况出现了好转,爸爸妈妈想快点让妹妹好起来,把家里的钱全拿到了医院,还借了亲友一些钱,我的生活费已成问题。但我宁愿自己饿几顿,也想让妹妹走出那个寂寞的世界,早点融入温暖的大家庭。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王桐,王老师向我了解了你家的情况后,一时不知道怎么帮你,王老师就出了这个下策。”王桐的死党邱华说。

    “老师是想帮你,但又怕你碍于面子,只好出此下策了。”班长说。

    “这是爱的下策!谢谢您!”王桐望着王老师,眼里噙满泪水。同学们鼓起掌来。窗外,阳光明亮,多么温暖的世界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刷子李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碧艾香蒲,牵挂了谁的端午

王洁

    阳光渐渐攀爬到耸立的水杉枝头,蝉鸣叫醒了个夏天的生机。随着夏日一起被唤醒的,还有渐渐临近的端午节。赶在雨季到来前,勤恳的人家早已采摘好了艾草和粽叶,将艾草成捆束好,挂在中堂一侧,以示庄重。而粽叶则晾在厨房案板上,只等白净的糯米躺上,包裹成软糯可口的粽子了。

    屋外细雨飘飞,屋内把酒言欢,便是端午节的光景了。“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童谣一唱响,便意味着这一年走到了中间的当口,甜润可口的粽子似乎稍稍缓和了这半年来的忙碌,给人们小憩的机会。雨水滴檐,妇人们围坐在不大的厨房里,一边叙着家长里短,一边娴熟地将棕黄色的叶子团裹成瓷实的立体三角,用丝线绕上几匝……艾草的香云蒸雾绕着庭院,雄黄的醇香则让人想起一个个动人的遥远传说。

    说来包粽子这件事,常常是母亲一手包揽。许是她孩提时代对这一节日寄托着深深的情感,以至于成家之后,依旧热衷于操办此类琐碎而庄严的事。端午来临的前夜,她就忙碌了,第一步便是将粽叶浸入水中,泡过后的粽叶会变得温软,第二天又在沸水中重新洗过。其次就是将糯米泡上一夜,时间加上水的作用,次日的糯米便颗粒分明,色泽饱满。母亲对待包粽子一事的认真,从此便可见一斑。屋顶上方升起的袅袅炊烟,粽叶在沸水中翻覆的声响,在鸡鸣日升的清晨,都让人期待而激动。

    这种兴奋主要来自于母亲对我的宽容,允许幼年的我参与到包粽子这项神圣的工作中来。母亲说她同我一般年龄时早已能在厨房独当一面了,而那时的我却只能按图索骥,东施效颦,如今想来不免惭愧。只见母亲先捡出三片形状大小类的粽叶,去除其中两片的根茎,以迅疾的速度将其叠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的材料,匀力压平,这时第三片叶子登场,糯米红枣等细碎的食材便以一种和谐的姿态躺在三片粽叶之间,细丝线绕过几匝,便是成品粽子了。不仅如此,母亲还能在粽子上做出各种花样,精致的各类动物头像,妙趣横生。相比之下,我却是眼高手低的,糯米常常不听话地溜出粽叶,断掉的丝线,难以折叠的粽叶,都使我沮丧。这时候母亲就会一遍遍地耐心教导我,反复练习包粽子的动作……日后人生遇到困难时,我总会不自禁地回忆起无数个同母亲一块包粽子的清晨,正如她所教导我的,耐心走下去吧,一切都会好起来。

    中午的暑气溜进闷热的厨房,母亲一边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着将落的汗水,一边在红彤彤的灶火前坐定。热烈的火苗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而只有它们,才能与母亲寄托在粽子里的情意相配。长时间的水煮,我便在咕噜不停的水声中焦急等待。四五个小时之后,眼看着日落西山,在众人期待中出锅的粽子,自带着夏目的燥热。它要求每一个人耐心地剥开那厚重的衣衫,第一口先尝那糯米的软,深入进去,再细品豆沙、红枣的甜……

    又是一年端午节,如今就着仲夏的初阳细说从头,不免感慨。想起去年还趁着端午节回了一趟老家,同叔叔婶婶们围坐少时的厨房里包粽子,过多年的锻炼,我已深得母条真传。而母亲布满老茧的双手,却不再利落如年轻时。只觉岁月匆匆,小小的粽子里包裹的是两代人对时令更迭的情分,更多的是母亲对我们这群游历在外的孩子们深沉的牵挂。每每端午过后离家,母亲总会精挑选塞一大包粽子让我带上,说是留着路上吃。回城路上车内似有滚烫的热风,不禁伸手摸了一下里还带有热气的粽子,没能控制得住夺眶而出的泪水。许是年岁的增长让我愈发煽情,但此生母女一场已是上苍恩赐,与其说我痴恋粽子的甜糯,不如说是痴恋故土,和母亲的疼爱。

    时光在不经意间画下横竖撇捺,人生的篇章也早已翻过几页。可只有记忆中的粽香飘远,带回到那片热土,让我感受久违的温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胡记面馆

马苏玥

    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③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起一拳头大的面,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上几条长口,一手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⑦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⑧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⑨“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⑩“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⑪“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⑫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⑬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⑭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 , 频频叹气

    ⑮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⑯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⑰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⑱胡良回了老街。

    ⑲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⑳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㉑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㉒“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㉓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2017年3月2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阅读 

七宝城外的猜测

美国·查赫斯

    一个陌生的女人敲开了我的家门,对方很年轻,很漂亮,也很干练,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肯定,她一定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要与我分享,但在此之前,鉴于对方提及我祖父的名字,让我不得不陷入一段回忆,讲一个与祖父有关的传说。

    祖父是唯一一个去过瑟博拉七宝城的人,而且,听镇上的人说,祖父拿回了许多奇珍异宝,只不过,他从未在人前承认。而且,多年后,当哈利斯科州已经从传说中的西部练马场变成一片繁华的都市群,祖父依旧过得特别朴素,完全失去了当年西部牛仔的豪爽风范。

    我本来是不相信瑟博拉七宝城的存在,但小镇里盛传,的确,当年祖父曾把一件无价之宝送给一位游客,众口钚金,这便由不得我不去相信了,因为,我还是这个故事里挺重要的一个角色。怎么说呢,现在当然谁都看不出我曾得过一场大病,因为我有185公分,90磅重,曾经在哈利斯科州拳王赛中大出风头。但镇上的老人说得有理有据,我刚出生不久时,得了一种怪病,全身萎缩,找遍了医生也毫无办法,直到一位游客出现,他说他有把握治好我的病,但他必须回去,横贯美国,跨越大西洋,去英国老家拿一种药,然后再回来。

    祖父为了治好我的病,就像抓住一根救命草一样。那时候,大多数美国人对大不列颠都有着无比的崇敬,认为全世界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度便是英国。所以,祖父义无反顾,为了我,他豪爽地给了那位游客足够的盘控,但这些还不算什么,有人亲眼看见,祖父拿出一个木盒交给对方,说,这是我从瑟博拉七宝城带出来的,从现在起,它便属于你,我只有一个要求,回来,把药带回来。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十年过去了,那位游客再未出现,他就像一阵风,刮过西部无边的草原,除了空旷,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但祖父从未抱怨过什么,所以,镇里的人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幸运的是,那一年,在不断的折磨中,我竟然活了过来,而且,还活得很好。

    五十年后,祖父早已不在,我也逐渐走向沧桑,但谁又曾料到,大西洋的彼岸,有这样一位客人到访,她从包里小心地掏出一个锦盒,摆在我面前,告诉我,这是她曾祖父的遗愿。

    她的曾祖父,也就是当年与我祖父相约的那位游客,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女孩口中得知,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战争很激烈,但海盗终究是占了上风,他们疯狂地杀戳,带走了船上所有的财富,她的曾祖父因为懂医术,才活了下来,最后辗转到了西班牙,等到他回到英国,已经是十年之后。因为内疚,他一直不敢面对,哪怕朝西方看一眼,后来,竟然郁郁而终。

    但他在临终前把一切都写了下来,所以,他的曾孙女找到了哈利斯科州,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但她说值得这么做。

    我当着她的面,慢慢打开那个锦盒,从尘封的痕迹可以看出,从未有人打开过,瑟博拉七宝城带出来的东西,那该是一件多么珍贵的宝贝,我明显觉得自己双手在剧烈颤抖。但是,当盒子打开,里面却空无一物,只有一张粗糙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字:信。

我深感惭愧,祖父欺骗了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我只能对女孩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祖父真有留给我哪怕一件瑟博拉的宝贝,我都愿意送给她,可惜,我什么也没有。但女孩看着我木讷的表情,却只是微微一笑,对我说,谢谢你让我看到传说中瑟博拉的宝贝,它的确比什么都珍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