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容易

湖南省衡阳市2019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摘编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

材料三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

——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当权统治集团开始把西方科技与新式工业引入中国,开创了近代第一轮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为政要先利民的主张,主张政府应更多关注经济领域。洋务运动以后,以严复为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逐步意识到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立国之本。郑观应提出同列强要“决胜于商战”,马建忠认为“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通过发展商业,促进民富,进而推动国强。实业家张謇主张“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材料二 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三 (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后的优势日益突显,职工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积极进行生产技术创新,设计研发了汽锅、药材粉碎机等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前4个小时可以生产出500斤女金丹,现在只需2小时。

——边东子《国宝·同仁堂》

材料四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英文名称为The Belt and Road,名称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