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②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3)、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头子”的形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修车老汉

    ①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得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④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我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气门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⑤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赶紧帮忙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嗯!”老汉接过车子,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路上长钉子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来,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可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⑥“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可否地应了个单音字。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⑦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种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忙赶路。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⑧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加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撤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里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⑨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难道他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⑩“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⑪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⑫“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别再这样了!”唉!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⑬…………

    ⑭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撤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⑮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⑯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⑰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⑱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腰背的老汉。

    ⑲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城里的月光

高明昌

    ①我一直这样想,我在城里看到的月亮,肯定不是老家看到的月亮。老家的月亮,最亮的时候就是一个圆盘,比向日葵还要圆几分;月亮的颜色是柔和的,也是温顺的,更是清晰的,看上去暖洋洋的。到城里看月亮,看到的是远远天空上一块灰白的光圈,灰白、散漫、凌乱、模糊。其实,这是怨不得月亮的,因为你去了城里,城里的家,前后左右都有路灯高照,路灯无数,光影也就无数;无处不在的噪声,让你耳朵根也无法清静,尾气的腥味,从地上机浮到空中。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间,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月亮啊,一直想光照人间;月亮啊,一直是心地善良。

    ②我及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平常日子,我们用的是公历,是太阳之历,家人之间做什么事情,问什么日子,翻看的是黄历,盯牢的是钟表,不会命令自己看了今晚的月亮再安排日子的;而我的母亲则不是。母亲也现代,电视机、燃气灶、微波炉、手机都齐全,但过日子用的依旧是阴历,月亮之历,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每一个晚上,当夜幕降临,四周寂然之时,这月光依旧是母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月光,在母亲眼里是年月、节气、阴晴的预报,也是母亲播种和收获需要遵守的时辰。

    ③我成了城里人,我也成了没有乡下那种月光的人。城里的人本领通天,没有多少日子,他们就把黑暗变成了光明,把夜晚变成了白天。这是好事,我每一次从乡下回到小区,总会感慨生活的奇妙,小区的夜晚如同白昼,能够看一眼树是一眼树,看一眼草是一眼草,绝不会发生把草看成树、把树看成草的事情。而且任何时间段的晚归,人可以不绊倒,可以不走错家门,可以不担心蝥贼的侵扰,即使在楼底下掏一把开门的钥匙,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锁孔的位置,塞钥匙毫厘不差。这是谁的能耐?想来,照亮锁孔的绝不是城里那个糊涂的月亮。

    ④我们享受着灯光给予的所有好处,但又觉得被灯光照到天亮的夜晚不是一个真正的夜晚。所以人进了家门就开灯,睡觉就要关灯,关灯还要拉上窗帘,窗帘要厚厚的,不让丝毫的灯光进来。大家知道这灯光不如月光,月光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日子,有照到东再照到西的移动时候,有被乌云遮住的时辰,更有太阳出来自己西去的自觉,可灯光不是。灯光一亮就要亮到早上,一亮就是这个亮法,这个亮度,没有强弱的变化,没有位置的变化,没有时间的变化—落雨落雪都是这个样子。

    ⑤真正的月亮一定在乡下,如同真正的夜晚一定在乡下一样。昨晚,我又去了老家,回来八点钟,一脚跨出大门,就像踏进了漆黑的世界,屋里门外两重天。定了定神,揉了揉眼,走了几分钟,才看见了脚下的满地光斑,光斑明灭,忽隐忽现,聚散相连,那是月光从树影里抖射下来的光线;再往前走,也听见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仔细看,才发现是几片树叶从树上跌落了碰着了树丫;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我摊出双手,让月光停留在我手上,几秒时间里,我就看见手心里每一道静脉里像有月光在闪耀,也在慢慢游动。

⑥想起了童年的月光,只要太阳一落山,只要月亮一出来,庄稼地里,家里的菜园里,就会有月光普照。晚上睡觉,再热的天气,母亲叮泞,穿一双袜子,毛巾要拿一条,要盖住肚皮。月光下的天气,先是凉再是冷,一如月光颜色的变化。我那时候就觉得:童年里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就会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星闪烁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宇宙和天体的奥秘,全在儿时的脑海萦绕,它们在问询我。但是,我每一次睁开眼睛时,天已鱼肚白了,我忘记了冷暖与梦想,我只看见了太阳,还有伴随着太阳一起送来的田野里的稻花香味、青草气味。母亲拍着我的屁股说,快起,快起,还可以看到露珠。

    ⑦太阳、露珠都看到了,月亮却看不到。乡下的月亮是野生的,跑起来快。

现代文阅读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途中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③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④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⑤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⑥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⑦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内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

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⑧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⑨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⑩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⑪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⑫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⑬这么一想,老余说得真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⑭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⑮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呢?

⑯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⑰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⑱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老余”的形象特点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⑲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⑳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㉑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