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这个星球有你
                                                                                             张丽钧
      ①彭先生打来电话,邀我去西部教师培训会上讲座。尽管与彭先生仅有一面之交,但还是愉快地应允了。撂了电话,翻一下工作安排,发现居然与一个会议撞车了。连忙打电话向操持会议的人请假。对方沉吟了片刻,半开玩笑地扔过来一句:“去走穴?”问得人火往头上拱,又不便发作,陪着笑说:“跟商业不沾边。组织者提供交通、食宿费用,不安排旅游。我的讲座是零报酬。”对方听了,用洞悉一切的口吻说:“哦?零报酬?那不是他们太不仗义就是你太仗义了吧?——来这个会还是去那个会,你自己掂量吧。”
      ②我跟自己说:“何苦来?背着一口黑锅去搞什么讲座!”可是,答应了的事又怎好推辞?我需要寻觅一个推掉讲座的充分理由。我上网搜索彭先生的背景材料。彭先生本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到天津一家知名软件公司做软件企划。朝阳般的年纪,做着一份朝阳般的工作,惹来许多人艳羡。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做了一名自愿“流放”西部的IT人。
      ③促使彭先生下决心去西部的,是一对苦难的母女。冬季的傍晚,彭先生从公司下班回家,发现车胎没气了,便把车推到一个修车摊去修理。三九天气,刀子风刮得人脸生疼。为他补胎的是一个进城打工的女人。女人身边,是她五六岁的女儿。小女孩渴了,一直缠着妈妈要水喝。但妈妈忙着挫胎、涂胶,腾不出手来给女儿弄水。小女孩见妈妈实在顾不上自己,便趴在试漏的水盆前,小声地问妈妈:“妈妈,这盆里的水能喝吗?”没等妈妈回答,渴极了的小女孩居然把头伸向了那飘着浮冰的脏水盆……这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彭先生的心仿佛被撕裂开了一道口子,在不住地滴血。他赶忙跑到最近的一家商店,买了几瓶牛奶,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来交到小女孩手中……
      ④第二天上班后,整个上午,彭先生全身都在发抖。他事后说:“在离我们公司不到五百米远的地方,竟有如此苦难的事情发生!而我却坐在有空调、有暖气的办公室里……这件事是一个导火索,它把我几年来想好的事情一下子提前了;或者说,好比是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让我赶紧去做更应该做的事。我再不能等下去了!”
      ⑤他于是去了那个叫黄羊川的地方。分文不取,义务支教。当他坐在一户姓王人家的炕头,吃着读到四年级就因贫困而辍学的女孩烤的土豆时,他哭了;当他在另一户人家,听到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因为没念完书而一直后悔着、怨恨着时,他哭了。
      ⑥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的中学生每周吃上了一次肉。
      ⑦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连上了互联网并拥有了自己的网页……
      ⑧我原本寻觅推辞的心,此刻却被亲近的热望塞得满满的。在这些故事面前,一口“黑锅”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被误解的痛,幻化成一条可以忽略不计的蛛丝,随手抹掉或者交付风儿,都可以微笑着接受。
      ⑨孙红雷有个广告说:“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句话多么适合彭先生!这年头,有故事的人很多。但是,彭先生的故事却堪称高品位。有故事的人没有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幸运地分享了这故事的人一直在心中说着孔子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⑩我决意充当那个可有可无的会议的叛逃者;我决意把多年淘得的教育真金悉数献给西部。我发给彭先生的短信是:“这个星球有你,我多了一重微笑的理由。”                                                                                                                  (有删改)

(1)、第②段划线词“一口黑锅”在文中具体指 。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其表达效果是 。

(3)、纵观全文,彭先生能放弃原本朝阳般的工作去西部的原因是:                                                                                                               

(4)、“我”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贯穿了全文,具体可梳理如下:
欣然接受彭先生的邀请,去西部讲座;→                 ;→                 

(5)、对第⑥⑦两段不宜改为“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的中学生每周吃上了一次肉,也让黄羊川连上了互联网并拥有了自己的网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句比改句更能强调彭先生的能力有限,做成这两件事实属不易。 B、原句比改句更能强调彭先生为黄羊川做好这两件事的过程漫长。 C、原句比改句更能突出彭先生办事能力强,为黄羊川做的好事多。 D、原句更能突出彭先生为改变黄羊川而尽的不懈努力及取得的成效。
(6)、认真阅读第⑨段,结合划线句,说说彭先生的故事给你的心灵带来的触动。(8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没有水的生命奇迹
①大部分生物都需要水才能生存,只有少数生物能够在缺水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存活。
②如果必须说出一种能够在地球上最恶劣和干燥的环境下生存的动物,那只能是骆驼了。骆驼可以仅用很少的水维持生存,可以忍受沙漠的酷热和严寒。
③骆驼的耐脱水能力非常强。人类如果丧失12%的水分就会死掉,但骆驼可以丧失40%的水分却没有生命危险。这是因为骆驼血细胞的椭圆形形状有利于血细胞的运动,可以使血液畅通流行而不至于阻塞或凝固。
④骆驼可以说是一种超级动物,不过它和另一种生物——耶利哥玫瑰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这是一种生长在摩洛哥和伊朗南部的典型的灰色小植物,植株高度很少超过15厘米,又被称作“复活草”。
⑤耶利哥玫瑰在雨季之后会死亡变干,将茎叶卷曲成球状以保护种子并防止叶子过早散开。这些种子的生命力很强,可以保持休眠状态好几年。当遇到雨水时,叶球就会散开,种子发芽生长。
⑥对低温休眠生物基因的研究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新西兰科学家罗伊·丹尼尔提出,传统的生化理论“水是生命必需的成分” 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以酶为例,酶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传统理论认为,酶要发挥作用需要不少于其数量20%的水。但是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酶可以在仅有少量水的情况下正常工作,这很可能说明水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必不可少。这种猜测为生物技术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们开始进行新的反应试验。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因为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成为生命必需的元素的,但现在科学家开始想象,生命的最初形式需要水仅仅是因为周围有水存在,而不是因为水具有什么独特的性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像中国一样的围墙。在国外,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更多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②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在巴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这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墙。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游览各国植物园。

        ④走进新加坡,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这个641平方千米的袖珍国家,300万国民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园中。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为此,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从1971年开始大种其树,大铺草坪,连天桥、候车棚、电线杆都攀上藤蔓,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⑤非洲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因人口爆满,1979年决定迁都到内陆的阿布贾,迁都伊始,政府就颁布取缔围墙令。今日的阿布贾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到处是万紫千红的花草、树墙、藤萝墙。

        ⑥中国筑围墙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围墙更在于它安全、分界的功能。今天,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只有冲破围墙重地,以绿墙代替砖墙,才能与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相符合。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  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㉑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㉒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㉓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的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院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郑重而严肃地点头。仿佛作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脸上洋溢着勇气与责任的神情 。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⑧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的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他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我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的说出并做到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姑妈的书

【依】安德烈·马卡罗夫

①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②“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③“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④“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浙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⑤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初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⑥“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⑦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⑧“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⑨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⑩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⑪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⑫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安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⑬“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⑭“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由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⑮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⑯“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⑰“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⑱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要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⑲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⑳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金石

金光

①到金矿上班的第二年,矿上成立地质队,我和九西区的小王被选进队里当描图员。按照刘队长的要求,我们将小秦岭矿区的地质图和地貌图进行分解和描绘,然后按比例移入矿里所需的图纸上,交给采矿队按图采矿。一天,我正在解图,刘队长进来说:“小孟,今天我们上山做地质调查,手头的活儿先放一放。”我丢下手中的描图笔便跟了出去。

②我们乘吉普车顺着枣香峪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到50号脉的巷道口。我和刘

队长进到采场,用地质锤敲了一袋矿石,又到31号脉的采场敲了一袋矿石,分别做了标记后放进车里。刘队长望着远处的长安岔,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对我说:“才十点多点儿,还早,我带你去个地方看看。”

③刘队长让司机顺着长安岔往上爬。到了红土岭时,我已经知道他的目的了:他要带我去看明代采金洞。进地质队的时候,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功课,基本上对小秦岭矿区方圆百公里的矿脉分布情况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④小秦岭矿区早在明代就已经有皇家在此开采黄金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像现在用风钻机打眼放炮,而是架火烧矿石,然后再将冷水泼上去,热冷一激,使矿石剥离掌子面。早听说在海拔1904米的地方有个明代矿洞,每吨矿石的黄金含量高达一千五百多克,每当矿上完不成任务时,就去放两炮拉到选厂直接磨成金精粉提纯。因为怕泄密,一般人不知道具体位置。

⑤我们绕了几座山,刘队长让司机将车停在一棵青冈树下等着,随手从车里拿了一根钢钎,带我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往东边的隘口爬去。到了隘口,一个黑乎乎的山洞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走进矿洞,我看到确实像传说的那样,四壁全是被火烧过的痕迹,洞壁上嵌着凸凹不平的矿石茬子。我们往里大约走了二十多米,刘队长在壁面上敲了一些碎矿让我装进地质袋。正要离开,发现旁边有个凸出的矿茬,像树木疙瘩长在洞壁上。他观察了片刻,将钢钎插进崖缝慢慢往外别。不一会儿这块像树木疙瘩的矿石便与石壁分离开来。

⑥这是一块山形矿石,足足有四五十斤。我拿着沉甸甸的矿石,爱不释手地看着刘队长。他端详了片刻, 说:“走吧。”

⑦走出矿洞我才看清楚,这块矿石因与石英和铅伴生,又在几百年前被火烧过,在阳光下呈现出紫青色,对着太阳的一面,可以辨认出细微的金星。刘队长脱了劳动布上衣,把矿石包裹起来,递给我说:“前年与梁矿长来这儿撬过一块,被上面的人拿走了,今天是我们的意外收获。”

⑧回到队里,刘队长让人做了一个木制底座,把紫金石放在他办公桌上。每当有人来欣赏,他总会兴致勃勃地给人讲解。

⑨几年后,我调离了矿山,到一家新单位上班。周末几个同事一起侃大山,有人炫耀说他见过一块好几十克的金矿石,能看到金子的颗粒。我纠正他说:“金元素含在矿石里,肉眼根本看不见,除非有上千克的品位。”同事忽然来劲了,问我见过多高品位的金矿石。我随口回答:“一千五百多克。”

⑩“牛皮吹破了! ”同事顺口跟我杠上了。

⑪于是,我就讲了与刘队长撬掉的那块矿石。同事听了惋惜地说:“你咋不要呢?现在至少值几十万。”

⑫“那可不能要,是公家的,连我们队长都不敢往家里拿。”

⑬“哪有见便宜不占的?人家在办公室放一放,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他自己的了。”

⑭“肯定不会,我们队长这个人最大公无私了。”

⑮同事较真说:“许多人表面大公无私,其实骨子里不是的,你不知道罢了。”

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事也被我渐渐淡忘了。前年秋天,我去省城出差,遇见了当年同在地质队工作的小王,十多年前他调到了省黄金公司。小王拉着我去他办公室喝茶,说公司开了一个黄金文化陈列馆,问我看不看。我很感兴趣,便跟着他去陈列馆参观,一进门就看到陈列台正中央玻璃罩下放着的那块金矿石, 下面卡纸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文字:紫金矿石,含量1573克。产地:秦岭金矿。

⑰我问小王:“这块矿石是谁送来的?”

⑱小王说:“咱们刘队长送的,他珍藏了三十多年。现在矿区的黄金资源差不多全采完了,就连那个明代采金矿洞也被采空了。中间好多人要掏大价钱买这块样石他都没有卖,也有领导通过关系向他要。他也没给,去世前他把矿石送给了陈列馆。”

⑲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刘队长去世了?”

㉓“前年走了。”

㉑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望着眼前的紫金石,恍惚中看到刘队长正在那个明代采金的矿洞中聚精会神地采样品……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