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丰台区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阅读《父与子》,完成各题。

父与子

    ①淅淅沥沥的雨,不紧不慢、没完没了地敲打在灰色的街道上。高大宽厚的城墙像一位沉默不语的长者,稳稳地矗立在古城周围。也许是因为它目睹了古城千百年来大大小小无数的风风雨雨,所以,总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②溅着水花的街面上,移动着一双男人的大脚。解放牌胶鞋,被雨水浸得湿漉漉的,鞋尖的胶皮处,泛着两处油汪汪的光亮。这种迟缓的移动,与其他人匆的步伐形成巨大的反差。往上看去,老人脸上几乎没什么肉,头发如同枯草,稀疏而又衰败。此时,他停下脚步,从短小的雨披里伸出右手,撸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吃力地走向不远处的“阳春酒店”。

    ③没到营业时间,胖老板用眼角扫了一眼老人,轻声问道:“您有事儿吗?”“大雨天,没事我来这儿干吗。”“您是吃饭吗?””这不废话嘛!想按摩我能来贵店吗?”这洪亮的嗓音,听起来是那么耳熟。“是谁呀?”胖老板心里这样想着,又问道:“您几位?”“就我一位,怎么啦,猪八戒摔耙子吗?”一定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了,胖老板抬起头,仔细辨认着,突然大声叫道:“白薯王!您是白薯王吗!”饭店的员工闻声全都过来了。大家上上下下把老人打量了一番,最后确认这就是他们的老朋友白薯王。

    ④薯王可是古城名人啊!不同的薯种,不同的方法,白薯王可以烤出十多种不同风味的白薯,或是糕点糯,或是栗子香,或是……古城人欢,外地来的客人也喜欢。古城有名气的酒店,都有“白薯王烤白薯”这道名吃。

    ⑤薯王其实姓高,父母早年给的大名叫高达权。古城的小买卖家没有字号,为了方便记忆,有个区别,就在行当的后面加上个姓氏。比如挎篮子卖茶叶的叫茶叶李,挑担卖豆腐的叫豆腐张,推小车卖瓷器的叫瓷器刘。但是,当某人把所从事的行当干到让古城人公认最好的时候,古城人才将他的姓氏换成这个“王”字,这个字是古城人心中的金杯。

    ⑥白薯王在失踪前,一直把烤白薯的炉子放在阳春酒店的门前。有一天胖老板忽然发现白薯王消失了,便向人打听。有人说,白薯王得了肺癌,住院好几个月了,没准儿这时候人都走了。还有人说,得了肺癌不假,但是白薯王有个好儿子在美国,是个医学博士,人家是不是到儿子那里去看病了?众说纷纭,除了得病这点儿信息相同外,其他的话都对不上茬口。

    ⑦白薯王朝大家摆了摆黑瘦的大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沓文件,对大家说:“没错,我是肺癌晚期,被医生判了死刑,上个月就该执行,托老天爷的福,又缓期了。”

    ⑧窗子外面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雨点也暴躁起来,噼里啪啦地打着玻璃。这样打还不解气,远远地又送来轰隆隆的雷声,炸弹一样的闪电给阴沉的天空撕开了一道口子,之后又迅速跑掉了。

    ⑨“我炒几个菜,大家边吃边聊。”胖老板拉着白薯王坐下,趁人不注意,偷偷抹了把眼泪。胖老板心里藏着个秘密。这个阳春酒店有一半儿是白薯王的,初入这行的胖老板贪大求快,不知深浅地大笔大笔地赊欠,经管人年底跑路了,酒店因无后续资金支持就要停业时,白薯王拿出自己的积蓄为胖老板解了围,这才保住了阳春酒店。

    ⑩白薯王站起身,把刚刚掏出的那沓文件抖了抖,说:“我一是想和大家告个别,二是想给你添点乱。”白薯王把手搭在胖老板的肩上,使劲按了按。“別说什么添乱,有事儿您说吧,只要我能做的。”胖老板说到这儿,又看了看大家道:“其实,这么些年,我一直拿您当父亲,就是不知道您能不能要我这个儿子。”

    ⑪白薯王的眼眶湿湿的:“唉,也不怕你们笑话,其实我还真有个混蛋儿子在美国,为了不给他添堵,上个月才告诉他病情。没想到,他除了给我寄了点儿钱,发了个短信问候一下,就没下文了。我缺钱吗……”白薯王说着,剧烈地咳嗽起来,瘦弱的身体不停地上下跳动摇摆。大家心疼不已,连忙上前抹胸捶背地安慰他。

    ⑫白薯王把一张写着“赠与合同”的纸给胖老板。“我把这三十万元给你……”白薯王的话刚刚出口,就被胖老板拦住了:“这么多钱,我不能收。”“你别急,不是给你的,是让你拿这钱给我办理后事”“这个老张,在医院陪我半个月,一分钱没要,所以,这四千块钱你交给他。这个老李,那天从五楼把我背上背下跑了三過,腿都累肿了,这两千块钱交给他……”

⑬胖老板一算,还有二十五万没有去向,就问:“剩下的钱怎么办?”白薯王将胖老板拉到里屋,掏出一个小本本、小心地交给胖老板。上面记载着白薯王这十来资助古城十多位贫困家庭孩子的详细情况:通信方式、收款方式……“我大概算了算,这些孩子们,每人每年只给一千块钱,够补贴他们到大学毕业。我走以后,你可以把我的情况跟孩子们说明白,‘老小孩’走了,不能再更多地资助他们了。对了‘老小孩’是我汇款单上的签名。”胖老板这才知道,白薯王一直在暗中资助孩子们。

    ⑭“6号那天,你还得帮我办桌酒席、算是给我送行了。”

    ⑮白薯王又将另一份文件递到胖老板手里:“如果我儿子回来,就把这个交给他。”胖老板看上面写道“丧葬费共计二十万元,由吾儿高峰全部承担,交给垫付人阳春酒店老板×××。”白薯王接着说:“收到钱,你就替他把这些钱捐给养老院,也许他会补上不孝这一课。如果是其他情况就是不知者不怪了。”

    ⑯窗外又是一声雷响,风还是那么急,雨还是那么大,可是阳春酒店里却出奇的安静。

    ⑰白薯王要走了。胖老板小心地问:“6号我们几点去接您啊?”“不用了,6号我自己来。”白薯王的嘴角向上提了提,勉强笑了笑。

    ⑱5号中午,本市新闻报道,一位八旬老人在市殡仪馆去世。工作人员发现了遗书,遗书中,他自称肺癌晚期患者,对自己实施了安乐死。胖老板听了新闻,急忙赶到殡仪馆,果然是白薯王。凄凉淹没了胖老板,就算你白薯王不愿去麻烦别人,也不必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吧!你让我们这些朋友和亲人,心里多么惭愧,多么难受啊!

    ⑲这几天胖老板都变成瘦老板了,心很累,也很痛。刚进店,就看到一位西装革履、戴着眼镜的男人左臂上着“孝”。胖老板心里“咯噔”一下。“我是给高…对了,就是白薯王吊孝来了。”接着,那人回手指了指另一位男人道:“这是我的同学,陪我一同来的,叫…

    ⑳胖老板心头的怒火,瞬间从脚底一下烧到了头项,不用说,一定是白薯王那个“混蛋儿子”了。“给找打!”胖老板一挥手。“他不是高老师!他不姓高……他是替高老师来的,高老师两个月前就去世了!”旁边陪同的人听着大家数落混蛋儿子不孝,连忙大声解释着。

    ㉑ “停!停一一”胖老板拦住大家,“到底是怎么回事?”“高先生,就是你们说的白薯王的儿子,是我们的老师,他患了肝癌,两个月前就在美国去世了,唉一”停了停又道:“老师去世前把我叫到床前,说无论如何在他父亲去世后,替他回去祭奠一下,并给我们留了一笔钱。”

    ㉒胖老板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发酸,一转身就跪在烤炉面前,大声地说道:“白薯王,您听着,您的儿子是个大孝子,您错怪他了!”

    ㉓轰的一声响,又下雨了,雷声和雨声淹没了胖老板的哭诉。

(1)、第③段中画线处“猪八戒摔耙子”是一句歇后语的前半句,请你根据上下文以及对《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个人物的了解,选择歇后语的后半句。
A、不伺候 B、不费力 C、里外不是人 D、全不知滋味
(2)、请你概括这篇小说的高潮与结局的内容。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请你针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你的思考。
(4)、请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不超过150字)

(链接材料)

     “欧・亨利式结尾”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家有个“豆腐西施”

刘希

      ①母亲有一门打豆腐的好手艺。别人一斤干黄豆,只能打出两斤半的豆腐,母亲却能打出三斤有余。而且,她做出来的豆腐,香嫩爽滑,不嫩不老。我觉得母亲和鲁迅笔下那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很像,因此戏称她为“豆腐西施”。

      ②我们一家三兄妹,所有的学费及开销,都是母亲一手一手“磨”出来的。她以前做豆腐,是用很古老的石磨,将黄豆塞进石磨口里,加水用力转啊转,就成了豆汁,将豆汁烧开,用豆腐包过滤,用卤水点成豆腐,最后用石板压成形,一板板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大功告成。

      ③做豆腐是件很辛苦的事。母亲临睡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黄豆清洗干净,除去杂粒,放进一个大缸里。凌晨四点,母亲准时起床,将泡好的黄豆放进石磨里磨。尽管母亲很是小心,不弄出任何声响,但磨子吱吱嘎嘎的声音,和烧豆汁时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时常会惊扰我的梦。等我们六点半起床去上学,母亲的豆腐已经做好了。

      ④做好的豆腐,母亲要用箩筐担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去卖。有时候卖不完,她还得多转几个村子。每天母亲回到家时,往往已是黄昏。母亲常年疾病缠身,但无人帮手,她仍得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泡豆、磨汁、滤渣、压形,她无怨无悔。

      ⑤我的记忆里,除了母亲疲惫的面容外,更难以忘怀的,是她的眼泪。那天清早,母亲刚出门,箩筐的绳子突然断掉,两筐刚出炉的滚烫的豆腐,就倾倒在了母亲的脚上。 她疼得“哇”的一声叫出来,眼里瞬间蓄满了泪水。那天,我刚好和母亲同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得像个孩子,哽咽着,不成声。

      ⑥我搀扶起她,劝她说:“妈,以后会好的,等我考上大学了,我一定不让您这么辛苦了。”母亲怔怔地望着我,好半天,破涕为笑。母亲第一次那么早就回了家,还担着两筐沾了沙子的豆腐。母亲一路还唱起了她最爱的歌:“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正是冬天,沾了沙子的豆腐,母亲舍不得倒掉,冲洗干净,拌点小葱,便成了我们那一个月餐桌上的主菜。

      ⑦母亲常常教导我们,做人就要像豆腐,清清白白,一生都光明磊落。母亲也是这样做的。她的一生,其实就像豆腐,泡、磨、熬、挤、压,历经人生的艰难,历经岁月的洗礼。但现在儿孙在膝下承欢,个个都极尽孝道,母亲也算守得云开,见到晚年最美的风景,好不快乐。

      ⑧母亲的豆腐,每一块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选自2016年3月21日《羊城晚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少儿编程热,需要冷思考

材料一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将编程纳入中小学基础课程,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在中小学阶段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可见,编程学习低龄化,正成为教育的新趋势。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电子产品深入影响着这些少儿的日常生活,在分析、设计、优化的编程实践中,孩子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将得到锻炼。

    30多年前,“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布局,为中国赶上信息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而今,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我们理应未雨绸缪。不可否认,时下的少儿编程行业有待规范,但这并非编程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让它更好地与少儿对接。多一些图形化编程、趣味化教学的探索,多一些由易到难的课程设置,必将有更多孩子进入编程的大门。(张铎木)

材料二

    键盘上手指翻飞一刻钟,完成精彩小动画,这样的“操作”出自一位8岁的编程小学员。现如今,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接近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0万。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也有不少机构闻风而动,有人甚至把编程培训当作一片新蓝海。

    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在成长,但还不成熟。统一的行业标准、权威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工具不达标、师资不到位的机构不时被曝光。与此同时,“不懂编程就是数字时代的文盲”“不会写代码就丧失了生存能力”等夸大其词的噱头,有虚假宣传之嫌。重利益轻教育,注定无法满足学生、家长的期待。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应该有监管。近年来,教育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让教育环境更加清朗。针对上述新现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为编程培训来一次“编程”。(沈林)

材料三

    从过去的“奥数热”到时下的“少儿端程热”,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无论出于“技多不压身”的想法,还是“望子成龙”的心理,抑或“升学加分”的现实,家长们为少儿编程“加了一把火”。

    有学者认为,从逐辑思维到运动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要型。分析孩子属于何种智能类型,才能挖据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一次次“起跳”中成长。学习编程也如此,是考虑天赋兴趣、给孩子选择权,还是大包大流、“赶鸭子上架”,结果大不相同。

    有意义的人生各有各的姿态。编程也好、数学也罢,弹琴也好,写诗也罢…教育如同马拉松,家长不必为孩子喷薄而发的“加速度”自喜,也不必为厚积薄发的“慢变量”着急,陪伴孩子找到兴趣点,人生才会更精彩。(郭雪营)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有改动)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父与女(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村迎花灯

胡赛标

①故乡对元宵节迎花灯情有独钟。故乡迎花灯是巡游迎接的,像游动的一条条火龙,这与城市悬挂花灯供人赏玩,韵味迥然不同。

②故乡迎花灯多以祖楼为单位来制作花灯。这不,正月“开小正”晚上,就有村中双桂堂的人来“炒灯”了。咚咚锵,咚咚锵……每到一楼门口,炒灯队就扛着两架花灯,拼命敲锣打鼓,震得人耳膜嗡嗡响,然后就在楼门口嘭嘭地放铳(chòng)……所谓“炒灯”就是炒人来迎花灯。

③有一年,炒灯队来到我家祖楼奋跃堂门坪前,一直滞留不走,锣鼓喧天,火牌闪闪烁烁。大哥打开楼门,点燃鞭炮……炒灯队见大哥接灯了,抬起大鼓,走村串巷去了。

④大哥牵头做花灯。他拿着红单去集资,把谁写多少只灯,出多少钱,一一记下来,并安排楼中的嫂子、姐妹去山上砍竹子。纸、竹材料备齐后,本楼的老老少少都来帮忙制作花灯。先制作八只鼓子灯和写着楼名“奋跃堂”的“火牌”,敲锣打鼓“迎”到各楼去“炒灯”,全村迎花灯的气氛渐渐浓郁起来。

⑤竹篙灯制作较简单,经过裁竹、剖篾、扎架、糊纸画、饰丝绦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状各异的走马灯、书卷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灯等,然后每四盏灯挂在一根六尺长的竹篱上;这竹篱一根根连接起来,并在竹篙接合处安上一支竖竿,迎灯时统一擎着走,像一条长龙,称为“竹篱灯”。

⑥“迎灯”是整个元宵节的重头戏。早早吃了饭,夜色未暝,“三把连”响过三声,便可“出灯”了,各架灯都有火牌、锣鼓作前导。各路花灯汇合到村中心“和好坊”后,停下来让观众赏灯,并按祖上的规矩调整好各路花灯的行进次序,趁机护灯换烛,谓之“顿灯”。然后一路向水口坝迎去。这时,村中小溪两岸早已人山人海,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一间间店铺鞭炮绵延不绝,烛光灯彩将整个溪面照得宛如化了粉妆

⑦花灯队伍到江仔下后,乡贤第、世德堂、奋跃堂等九个楼的各架花灯,就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狮形岗,到行素婆太坟地行“灯祭”。此时,一架架花灯如一条条游龙。缓缓地向山上移动。整个坟地花灯璀璨,恍若莲花盛开……祭祖完下山时,一队队花灯,或断或连,时而直行,时而转穹,闪闪烁烁。从山下遥遥望去,只见花灯队如火龙缓缓下山,静默无声。

⑧灯祭下来,迎灯队向胡氏家庙进发。胡氏家庙早被几百只彩灯装饰得金碧辉煌,高耸林立的石旗杆上安放着烟花。草坪上人山人海、等候“闹灯”的到来。“闹灯”要经过穿灯、摆灯、赛锣鼓、舞龙、戏狮、装醮、烧花几个阶段。每队花灯都要在家庙厅堂、天井、巷间穿来穿去,烧香祭祖放炮。穿过三五回合后,花灯在后山、草坪上摆开展览,比谁的灯做得精巧,谁的灯做得漂亮,观众评评点点,拍照赞赏……

⑨此时,在胡氏家庙的天井中,赛锣鼓更是爆热。三五伙人各占一隅,锣鼓敲得铿铿锵锵,咚咚震天,时而鼓声大作,时而渐响渐远,时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态,各有打法,尽情表演,一拨刚走,一拨又来,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来。除了赛锣鼓,还有舞龙、耍狮、装醮。下圩的狮队,下赤坑的龙队,觉坑的装醮,各有绝活,各有精彩,让观众目不暇接,痴迷不已。

⑩“烧花”则是“闹灯”的高潮,只见条条火龙从石旗杆上腾空而起,一声脆响之后,各自散成火树银花状,夜空顿时变成瑰丽多彩的光色海洋。天上光华璀璨,地下欢呼雀跃,全都沉浸在狂欢之中。

⑪“烧花”过后,花灯队次第退去,回到祖楼厅堂。大哥指派人员分成几个小队,敲着锣鼓去送灯。花灯到时,写灯户燃放鞭炮,向送灯人递茶敬果,互致吉祥。送完灯,招呼理事吃“花灯酒”,扛灯的小孩则吃“花灯粥”。

⑫此时,已是半夜,各家亲友来得太多了,没有房间可睡,我们主人或到村中心看电影,或喝茶聊天,一直到天亮……

(有删改)

注释:①开小正:旧时在粤东一带,农历正月初五叫开小正。又称“开张日”。

小花以“感受亲情·孝亲敬老”为主题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父在,观其;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选自《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韋捻。’”

(选自《孝经》)

【材料三】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选自《晋书)

【材料四】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本:根本。②教:教化。③聿(yù):助词,用在句首,无实义。④修:修明,发扬。⑤厥:相当于“其”,他的,他们的。⑥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中伤。⑦该诗写于1746年,蒋士铨时年22岁,科举中举,因长期在外求取功名报效君王不常回家,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作此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