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一
梁启超《时务报》 (1896)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邹容《革命军》 (1903) |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
陈独秀《每周评论》 (1918) |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 “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了公理,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 |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