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史料研习

(秦)孝公既用卫(商)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记己。卫鞅曰:“疑行列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②愚者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③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敬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敬可以利民,不循其礼。”④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最能反映商鞅变法理论基础的是(填入序号)
(3)、从材料三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4)、材料一、二的商鞅变法与材料三所指时代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举一反三
 中国的地理、地缘以及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明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盖有数端。地势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难,一也。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国。四国风气,秦、晋本较齐、楚为强,兵亦然,二也。……惟秦地广而腴,且有山林之利。开辟较晚,侈靡之风未甚。观李斯谏逐客,历数侈靡之事,秦无一焉可知。其上又有重农之政。齐民生计之舒,盖莫秦若矣,三也。此皆秦之凭籍,优于六国者也。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大端。

——吕思勉《先秦史》

材料二:至唐朝,科举制渐趋规范化,不过,尚有欠缺。当时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士人考取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以官职,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可正式入仕;而且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现在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如经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达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