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最贵的项链》,完成小题。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的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出神地定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
  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狐疑的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的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
  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载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的回家了。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货真价实。她买不起的。”
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1)、第一段中,店主“百无聊赖”说明了什么?这对表现姐妹俩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姐姐眼睛“?

(3)、从全文看,姐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4)、“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店主的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后面问题。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①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②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③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④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⑤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⑥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 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 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 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 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 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 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 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⑦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⑧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倘佯,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深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⑨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⑩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⑪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手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 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驶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⑫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⑬因此,当有人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⑭“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⑮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⑯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愚蠢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⑰“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⑱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看,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小题。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①一直喜欢一句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有道是“最难风雨故人来”,朋友的失约让诗人略显沮丧,但这沮丧随即便被他的闲情逸致所冲散。聚会下棋本是消磨时光,没什么功利与目的,来与不来本就无碍。于是,他开始闲敲棋子,自己玩味起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自在怡然。这种“闲”字当头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方式,实在令人敬佩。

    ②其实,宋朝诗词里有很多关于“闲”的诗句,表现出宋人对生活纤细入微的体验与开掘,愈简愈美,愈淡愈真。内心里生出喜乐与趣味,才会“画屏闲展吴山翠”;内心通透圆润,才会“宝帘闲挂小银钩”。这样看来,闲敲棋子,敲出的是一份超然与平和。

    ③想来现实生活中的“闲”,多是忙里偷闲。是否能化为澄澈或隽永,只在一念之间。

    ④《闲情记趣》里也有一段很喜欢的情节:“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里记叙的是作者沈复和妻子芸娘的日常生活,将茶叶放在荷花心,以泉水烹,虽没有《红楼梦》里妙玉的文雅别致,却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小乐趣。平凡而和谐,虽家长里短,亦是绮丽流光。

    ⑤庆山在新书里有句话:若能在万事小物中得到诸般乐趣,又何必再远游呢。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彼此的这份天长日久。

    ⑥北京小暑过后异常炎热,对于我这个在海边小城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⑦“那周末去郊区山里吧,看山看水看星星。”他说。就这样,周六他真的带我开了一天车到山脚下。傍晚坐在小凳上吹着凉风吃着烧烤,别提多惬意舒心了。

    ⑧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进山,一路上层峦叠嶂,鸟语花香。傍晚时分,山里的景色更美了。正应了那句“                      ”。幽幽树林,山鸟时鸣深涧,清泉石上流。让人不禁感叹,不出来走走,真的体会不到大自然的乐趣。

    ⑨回想留学那几年,整个美东都遭遇了暴雪。有一次,我抱着一堆资料到图书馆后,突然收到了学校群发的一封邮件,大意如下:今天下雪,封校一天,临时举行堆雪人大赛,奖金300美金,在保证个人安全的情况下,请出门享受下雪的乐趣吧!

    ⑩那一刻,我才想到学校“Study Hard,Play Hard(努力学习,尽情嬉戏)”的校训是多么动人。同学们几乎是同时放下手中的书本,回家穿好衣服出门玩雪。短短几个小时内,一群工科生居然在草坪上还原出了城堡式的活动中心,那精致又宏达的雪中城堡,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我们游园赏雪拍照,虽然天气寒冷,心中却兴奋异常。

    ⑪有时候,恶劣的天气带来的并不全是负面消息,以一颗玩味的心去对待,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还有一次,下午本来和几个朋友约好去山上野餐。清新的桌布已铺好,正准备摆放食物时,突降大雨,我们赶忙收拾,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了最近的一座教学楼里避雨。

    ⑫大约过了半小时,雨停了。不过草地太湿,继续回去野餐已不太现实。这时,一个朋友提议:“天快黑了,山上刚下完雨,空气也湿润,说不定会有萤火虫!”一听到萤火虫,我一下子开心起来,完全忘了刚才的一场狼狈

    ⑬就这样,我们约好先下山各自拿相机和设备,再一起上山拍萤火虫。那个傍晚,我们看到了绚丽的晚霞和火烧云,萤火虫易发现但不易捕捉,我们两两一组,边打着手电筒吸引萤火虫边用相机拍照。本是一次没有实现的野餐,却转化成了一场流萤飞舞的精彩。那天,偶然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歌里有句短诗,听一遍就记住了: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⑭第一感觉,这就是爷爷奶奶生活的写照。奶奶前不久在门前的小院子里栽了两棵紫薇,一棵是她,一棵是爷爷。现在爷爷树上的花骨朵多些,但她的树型耐看,听着听着,我突然很感动。头发花白之时,至少依然有人陪你看门前亭亭如盖与满树花开。

    ⑮其实,珍贵的东西一直都在,从未远离。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找个能与你一起玩味与欣赏的人,生活才会有乐趣。

    ⑯这样看来,闲敲棋子落灯花,并不是明月清风在前,鲜花美酒在侧时你懂得利用与欣赏,而是,当现实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有颗玩味与欣赏的心,化劣势为优势,尽情活出自己的生趣。

    ⑰就像张岱,明明是富贵公子,却称自己“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为死老魅也已矣”。下雪了,就去湖心亭看雪,友人没来,就自己赏完景安然归去,依然心存欣喜。就这样,他将自己的小品文侍弄到风华绝代,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

    ⑱也像《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至于到底有没有趣味,多为外人的评价,不足为据。只要对自己而言,深得其趣足矣。所以,在庸常的生活中,做个力所能及的享乐主义者,没什么不好。

(选自《哲思》2017增刊,有删改)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重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阅读《雨落心头》,完成问题。

①雨,来自天国,是有灵性的。

②“ 山色空蒙雨亦奇 ”,那只是属于西湖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 ”,那只是属于江南的;“渭城朝雨浥轻尘”那只是属于关中的。可我生在北国,有雨的日子并不多,因此一下雨就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③ 春天的雨是(     )的,也是吝啬的。 “ 像牛毛、像细丝 ……”,那是艺术家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我很欣赏它无声润物的轻柔,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人的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风也识趣,斜牵丝雨潜入大地而不动其形,听它轻叩小窗而静止于耳,若有若无,似隐还现。竖耳潜听,莫非是仙女抚动了她的瑶琴? “ 此曲只应天上有 ” ,如杜少陵闻之,怕也会这么说。

④ 夏天的雨是(      )的,虽无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的霸气,却如安塞腰鼓,动则声势喧天。看火蛇裂破长空,漫天爬行;屋檐挂一壁明晃晃的水幕,洁白清亮。雨落尘埃,只感觉地下的水往四下里挤,向上翻卷的水花让人有些悚,正如老舍所说 “ 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 ;收则一滴也无,很有些北方汉子的豪爽和干脆。

⑤ 秋天的雨是(      )的,它没有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的隐晦,却耐性十足。迷茫茫的雨包裹着白茫茫的花,宛如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但有了风, “ 雪 ” 便舞起来,前浪刚起后浪便压过去,宛如仙女踏云飘然而至。有人说:秋雨是冬天的哭泣。可我说:秋雨是醉人的,你不见老农额头的皱纹正是因为经雨而展平吗?

⑥ 冬天的雨是(      )的,虽稀少却耐人寻味。虽说只有皑皑白雪才能展现出北国的雄浑与沉稳 -- 因为那是北方独有的精蕴,可大自然就是这么奇怪,有时是晴空丽日,忽一片风裹云而至,雨中夹杂着雪粒,顷刻间为大地铺了一层银装,然而就在你一眨眼间,又化为乌有。

⑦ 雨,来自天国,洒落心头,它是有灵性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日阆中
周晓枫
    ①2008年4月,我来此地之前并不认识这个字:阆。它的字形,似乎是一种隐喻:门楣之后伫侯着温润的良人或良辰。因为事前不抱任何期待,当不经意间进入这座具有两千三百年历史的古城——仿佛窖藏的老酒被开启,我体会到一段有若微醺的幸福时光。这是一次格外美好又格外漫长的宿醉,以至两年之后,我要重游阆中,希望现实和记忆如梦一般再次叠合。
    ②这是2010年5月的南方,湿润,清新,少女眼睛里微微漾动的泪光那么动人。来到阆中,我们先上锦屏山。山体不大,也不险峻,但具灵秀之气。树木葱茏,雀鸟穿梭于枝条,穿梭于绿迷宫各个曲折的通道,我听到它们远远近近的彼此呼唤或者自由自在的独唱。身置其间,我像一粒找到归宿的尘埃。我知道,倘若从古城向这边遥望,此山形似屏风,亭台、树木、人物和飞鸟,仿若使用精湛的蜀绣手法刺绣在上面的。就在这灿若锦屏的山上,我隔江向对岸望去。看不清那些古老院落和街巷的细节,只见黑灰色的檐瓦重重低垂,排列绵密。鳞片似的……整个古城,像是巨鱼露出来的宽展展的背脊。一定是这神话般的巨鱼贪恋阆中美景,才蓄意搁浅,为了能够日夜啜饮锦屏山下这一弯嘉陵江水。
    ③当我再次走进古城,的确就像骑行在鱼脊上——那是一种如鱼得水的生活。路面不宽,轻微不平整,走在老街平平仄仄的韵角上,看深深浅浅雕镂的木质窗花,嗅花木散发出的或浓或淡的芬芳,我由此进入古色古香的情调。阆中天然的格局,山锁四围,水绕三面,难怪被视为风水宝地。保存下来的古城面积有四百多公顷,古城古巷呈棋盘状格局,形成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透过半掩门扉,婆娑树影下有执棋的老者或跌跌撞撞试步的幼童,一副桃花源景象。西商业街两侧,侧面都大开户,小小的人家,经营着各种不大的买卖。张飞牛肉、桑葚醋、蚕丝被、窗花、折扇、布鞋和草帽、旅游书籍、姜糖。生意都是不着急做的,店家不等不劝的样子,漫不经心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过客,想自己咸咸淡淡的心事。
    ④这座小城古老而又清丽、沉静而又生动——阆中就是它原本的样子,有种素颜之美。难怪杜甫曾在《阆水歌》里留下这样的诗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⑤杜家客栈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的木结构建筑,享有盛名。视线越过雕工精细的吊檐和暖红的灯笼,看到天井之上一方裁得周正的夜空,星芒正闪耀。很久很久以前,阆中著名的智者落下闵也凝望过这样亘古不变的夜空,通过浑天仪的窥管,看斗转星移,从天体运行的神秘轨迹中探寻宇宙间伟大的历法。他精密的演算,传达出中国古人超拔的智慧。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落下闵当年总结出的时序里,感受春暖秋寒的轮回。当然,我们平凡,所能拥有、不过是平凡人的乐趣——放下行囊,擦去鞋面上踏山踱水的尘灰,放松地坐在客栈里浅斟慢酌。一杯回味绵长的老酒下肚,顿觉红尘攘攘,唯有此地令人神清气闲、梦稳心安。阆中有三绝:牛肉、醋和馍。我偏爱杜家客栈特有的一道菜,就以阆中三绝为食材,加入醋汁的芡粉红润稠亮,口感介于汤羹之间,味蕾同时体会到牛肉的柔嫩和馍粒的酥香,入口即化,唇齿留芳。我忍不住大快朵颐,喝完一碗再添一碗,三碗之后还不舍放下羹匙。
    ⑥晚上坐船,夜航嘉陵江。船上的男歌手声音嘹亮,高亢处声若裂帛;他身后的两个船娘,一个泼辣,眼睛里都是亮晶晶的光;另一个害羞,偶尔笑的时候才露出晶莹的皓齿。我们聆听着他们生动的民歌,顺江漂流……在两岸的璀璨灯光之间,在江水的粼粼波光和夜空的浩大星光之间。
    ⑦登岸后,我们去看皮影戏。明亮光照下,色泽艳丽的皮影人在半透明的屏幕后灵活摆动,呈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爱恨生死。我们忍不住好奇,跑到屏幕后观看皮影艺人如何进行表演,后来按捺不住,索性亲自执棒,小试身手。那些面部没有变化、肢体表现却灵活丰富的木偶人,激情四射地热舞起来,让我们无比快乐。
    ⑧夜已深,我们却余兴未了,不想就这么回了宾馆,实在舍不得阆中旖旎的夜色。于是找了临江的桌子,坐下来,慢慢喝茶。嘉陵江沉缓、宽广,无声流动。而江风柔煦,零星的微雨几乎是察觉不到的,温柔得好像是风中的水汽。茶盏和执杯的手,都尽在国画般的墨色里。我们有时闲聊,有时沉默。或许,我们也是命运操纵下的皮影,被神明即兴的手所操纵。但今夜没有伤感,尽可放歌纵酒,只当还乡……难道不是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此时此刻在春夜的阆中,岁月如此静好——更远更多的幸福,我不需要知道。
(有删改)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

父亲名“荣芳”

贾沛文

①这是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有关父亲的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②我家祖辈居住在京郊平谷区一个叫安固的村子。父亲生于日寇侵华的年月,童年自然受了不少苦。婚后,大姐出生,爷爷去世,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③农村人家建房,都是请关系好的人来帮忙,报酬是管三顿饭。父亲是最常做帮工的人,因为他不会拒绝,也因为他实在——往往是房主人还没起床,他已经开始干活了。

④我家院里有三棵柿子树,秋后柿子红了,便摘下贮存起来,除了我们姐弟偷吃几个,其他的都卖掉换来全年的零花钱。儿时记忆里,卖柿子是家里一件挺庄重的大事。每年临近春节的一天,母亲凌晨三四点起床,烙五张平时吃不着的白面大饼。父亲吃两张,带上两张做干粮,剩下一张自然是给我们姐弟几个解馋。父亲把装满柿子的两个大筐,担在自行车后座两侧,与同村的几个人一起,骑车消失在漆黑的夜幕里。

⑤那满满两大筐柿子不会少于三百斤,比哪个同村人载得都多。他们要骑到百里以外的宝坻,走街串巷去卖。那时我不懂事,不会关心寡言少语的父亲是怎样把那两大筐柿子一个一个地卖出去的,只会在太阳还没落山时就跑到村口等他,等他给我买来摔炮。其实我心里明白,不到九十点钟,父亲是不会出现的,可我就是傻傻地在寒风里站着,盼着。那时,对我来说,父亲就是天。

⑥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年365天都在劳动,从早到晚没个空闲,唯独有一年的夏天,本应忙碌在农田里的他,皱着眉头侧卧在炕上,原来是臀部长了大疮。父亲的病不轻,短时间内干不了重体力劳动,于是生产队长安排他去看管果园。后来父亲去世,半个庄子的人都来吊唁,一个人说起了一件往事。当年他十五六岁,在村办的砖厂工作,一天上班时约了几个伙伴到砖厂旁的果园偷苹果,结果被父亲逮着,要带他们去找厂长,几人拽住父亲一个劲地哀求。看着他们又黄又瘦、营养不良的可怜相,父亲心软了,只是教育了几句,就让他们带上苹果走了。刚走不远,父亲又叫他们回来,说带着苹果会被厂长和同事看到,让他们暂时放在果园,下班后再来取。这位乡亲感慨地说,自那以后,他再没擅自进入果园,再没拿过公家东西。

⑦进入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我家分得二亩口粮田,田里的活计,成了父亲的业余工作——白天他在村办的石灰厂上班,开山石,供灰料,一干就是十多年。进入2000年之后,父亲的体力大不如前,但他仍闲不住,又干了十几年护林员。臂上的护林红袖标,一直戴到他2016年突发中风而止。

批注: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⑧父亲患脑梗死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身板硬朗的他,即使年近八十,夏天割柴背起百斤脸不红,秋后爬树采果气不喘,怎么就轰然倒下了呢?

⑨父亲再也不能骑车、走路了。周末一有时间,我就开车陪他转悠。南山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的每条沟、每道梁、每个山头,都有他的足迹,滴过他的汗水。尽管父亲记忆力已变得很差,有时连亲人都认不出,但什么“小黄峪”“大旦峪”“东天津”“西天津”,车子每过一处,他都能叫上名来,如数家珍。“过去山上哪有这么多树,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路面坑坑洼洼,手推车很难走。那时候太穷了,现在日子多好啊!”父亲念叨着,一脸满足的神情。

⑩父亲名“荣芳”,听着像女孩的名字,后来我明白了这名字的含义。父亲正如一株坚忍而茂盛的花木,顶住寒风苦雨,绽放着鲜花,喷吐着芬芳——为他的妻儿、乡亲,为周遭的一切生灵。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8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