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实用阅读选修《全方位适度人口论与宏观决策选择》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2)、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一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北京

(选自《冯至诗文选集》)

【注】①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膝盖上,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这使他由小蚕回复到自己。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抽屉没有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这等动作,他有积年的经验,所以绝不会使人觉察。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虑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他想:“那位陆先生为什么定要卢元买这本英文书?他和我合用一本书,而且考问的时候他都能答出来,那就好了。”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先生越要他买,他只是答应,略为点一点头,偏偏不买。我也曾劝他,“你买了吧,省得陆先生天天寻着你发怒,他也只点一点头。”

    “轨道……不会差错……周而复……”那些语音又轻轻地震动他的鼓膜。

    他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他又从干桑叶想到明天要去采桑,“我明天一早起来,看了王复,采了桑,畅畅地游玩一会儿,然后到校,大约还不至于烦级任先生在缺席簿上我的名字底下做个符号。但是哪里去采呢?乱砖墙旁桑树上的叶小而薄,不好。还是眠单泾旁的桑叶好。我们一准儿到那里去采。那条眠羊泾可爱呀!”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它……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的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道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我们跳上船去,撑动篙子,碧绿的两岸就摇摇地向后移动,我们都拍手欢呼。我看见船舷旁一群小鱼钻来钻去,活动得像梭子一般,便伸手下去一把,却捉住了水草,那些鱼儿不知道哪里去了。卢元也学着我伸下手去,落水重了些,溅得我满脸的水。这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说我是个冒雨的失败的渔夫。”

    “……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轻轻地指点告语。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磷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会回到这里来望我吗?“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

    他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绝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

    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有删改)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故事要塑造鲜活的英雄群像

杨洪涛

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近期一些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集中上映,以矩阵式、接力赛的方式,生动记叙我们党在百年征途上筚路蓝缕、艰难求索的壮阔历史,以星星之火的红色故事,塑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英雄群像。

塑造鲜活的英雄人物,首先要摒弃机械僵硬、老气横秋的创作语态和脸谱化、理想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在观众的审美经验和媒介接触日臻熟稔的当下,标语口号式的宣教无法打动观众。新时代的影视创作,要在立足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具有现代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的艺术视角切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英雄,用足够令人信服的戏剧桥段和情节铺陈,为普通人成长为英雄、锻造成先锋的过程提供充足的戏剧逻辑和现实依据。英雄的诞生,有赖于其生命轨迹中蓄积的能量迸发,有赖于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坚守笃定,也有赖于其在危难时刻、非常时期的果断选择。在影视创作中,只有牢牢把握诞生英雄的逻辑起点,才能够塑造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悬崖之上》里凝视深渊、心向光明的红色特工们,在冰冷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在敌人残酷狡诈的严密监控下,与敌人巧妙周旋、殊死搏斗。作为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趣,也有自己的儿女情长。但是信仰的力量召唤着他们,在面对随时到来的牺牲时,他们以革命者的无畏与勇毅向死而生,诠释了无名英雄的隐秘而伟大,让观众看后走心动情、肃然起敬。

塑造鲜活的英雄人物,要避免主题先行、居高不下的思维定式。要赋予角色活泼的生命质感和作为普通人的意趣情怀,注重人物在性格特征和行事作风上的深度挖掘,从还原本真的角度出发走向崇高。“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要挖掘领袖人物、革命先驱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生活点滴,从性格塑造走向人格塑造并最终完成信仰塑造。《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肆意洒脱、意气风发,喜欢和三五知己把酒言欢畅谈理想,也会为苦难的老百姓号啕大哭泪流满面……一个个有着真性情、侠客范儿的革命者形象呈现在荧屏上,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要捕捉普通党员、平凡英雄的生活梦想和人性微光,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并最终实现精神攀登。《在一起》塑造了坚守在各自岗位抗击疫情的普通人。从面对灾难时的内心恐惧、手足无措,到振作精神、振奋斗志携手抗击疫情时的戮力同心,创作者把每个角色的心理轨迹都刻画得传神到位,给普通人的英雄情怀铺设了足够令人信服的光荣之路。

随着党的百年华诞临近,屏幕上的红色故事已成燎原之势。这些影视作品,沿着一百年来的历史脉络,撷取经典史实、融入独到视角、结构新鲜故事,瞄准观众的共情点和同理心,生动记叙一百年来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塑造出熠熠生辉的英雄群像,让红色故事的当代价值和荧屏魅力愈发历久弥新。

(摘自2021年4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阐释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革命性文物的历史资料和展览方法。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碑等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基地,会使更多的人接受革命思想和先进的文化教育。

革命性的文物是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媒介,它们具有独特且不可代替的优势。每一份革命性的文物和真实的故事都表现出中国英雄的崇高理想和抱负,表明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加强革命文物工作,是发展文物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革命文物是对革命纪念馆进行思想道德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解说员的讲解是展览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叙述者向观众提供所有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的信息内容。从不同角度对革命性文物和历史资料进行科学解释,叙述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受众更好地了解革命文物、因此叙述者的文字力量和业务素质必须足够高。叙述者应充分研究历史和文化以及目标人群的收藏,每一个文物、每一张历史图片和图表、每一个事件,都有必要更深入地探讨和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

文物的收藏和展览是博物馆运作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增加文物的数量,博物馆的展览才能得到加强和进一步发展。文物收藏与口述历史相结合,在博物馆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口述史料翔实,有利于文物原始记录的收集。口述史的进一步研究也是今后文物研究的一个方向。此外,口述历史方法已被用于发抵文物,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展览和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将努力把每件文物和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下来,收集起来,在展示文物的历史视频资料时,公众可以更好地接触这些资料,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从而扩大文物本身的现实教育意义。

(摘自2021年4期《参花·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