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条大河》同步练习

下面句子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______,才能高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运用全部精力,掌握科学方法 B、集中全部的精力,抓紧分分秒秒 C、掌握现代科技,发扬拼搏精神 D、掌握现代的科技,发扬拼搏的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寻常

李娟

    有人问画家黄永玉,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两个字:寻常。

    说得多好。

    烟花三月,我坐在书房读书,窗外的鸟儿在桃花丛中谈天。累了,倚着窗子向外张望,就看见小区的围墙外那户农家。春日的午后,老婆婆抱着一个小婴孩,哼着小曲,哄他睡觉。院中的水池边,年轻的女子在浣洗衣物。墙角的几枝桃花开得灿烂,树下落了一地嫣红的花瓣。我看着她们,仿佛回到童年的故园。陌上桃花开遍,听燕儿一家在屋檐下呢喃,这就是寻常人家,寻常的幸福。那么静美、温馨。

    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其中写家乡的集市,“若是逢集,则有一些卖茄子,辣椒,疙瘩白的菜担子,一些用绳络网在筐里的小猪秧子,我们就怀着很大的兴趣,看凤穿牡丹被面,看铁锅看茄子,看辣椒,看猪秧子,心底无事,只那样一路看去便是境界。”是啊,一路看过去,看市井人生,看世间百态,便是境界,透着寻常人世的喜悦和安然。

    年纪渐长,喜欢去的地方也是早市。喜欢看卖菜的小车上摆着白玉似的豆腐,担子里水灵灵的青菜,红艳艳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青萝卜,路边的水池里养着一群活蹦乱跳的鲤鱼,生动鲜活,透着寻常日子的脉脉温情。汉江畔的小城里一家早点摊卖“蒸面”,每天清晨,小店门前的人排起了长龙。老板是位中年的女子,手腕戴着手指粗的金镯,手里端着小盆收钱,大声叫着:一大一小,大碗不要辣椒,小碗不要大蒜——招呼往来的客人,挥洒自如,有条不紊,犹如一位将军。门前十几人排队,她收钱找零不慌不忙,从未见她出错。人声鼎沸,食客们吃得热火朝天,俗世的烟火气都在小店里。原来,寻常日子就是一粥一饭,鲜活饱满,生生不息。

    读陈丹青整理的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木心讲《红楼梦》中的诗词,这样说:“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多好。”从没有人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却是如此妥贴、自然,让人折服。简洁不芜,水气泱泱,更有万千气象。

    他还讲过,大仲马是个老板,他和兰姆是好朋友,一起喝茶聊天,散步、打电话。他说:“人生和艺术,要捏得陇,要分得开。能捏拢,分开,人生、艺术,两者都成熟了。”原来大作家也有寻常的人生。他还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种菊花改种葡萄多好。”在木心笔下,信手拈来,文风流利,至情至性,令人莞尔。他出入古今,洒脱自如,文学巨匠在他眼中也是寻常人,大师仿佛皆是他的芳邻,一出门就会遇见他们,见他们提篮买菜,过柴米油盐的日子,他们的爱恨悲欢如俗世中任何一个凡人。好文字正是这样,拿得起,也放得下。举重若轻,从容淡泊,耐人寻味。

    有记者采访作家史铁生,问他,您的专业是写作吧?他笑了笑,回答说:“我的专业是生病,业余爱好是写作。”听着他的话,内心无比的酸楚。他去世后,将身体的器官肝脏、脊髓、大脑都捐献了,毫不吝啬传递给了另一些陌生的生命。他二十一岁就瘫痪了,而后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每周数次去医院做血液透析,直到生命的终结。距离他六十岁生日只有四天,那个在地坛里玩耍的孩子,走了。那个几十年坐在轮椅上的哲学家,站起身走了。他来世上一趟,告诉人们,这就是他寻常而又不寻常的人生。这样的人能将冰雪融化,让尘世温暖。

    寒冷的夜晚,从医院回来,因为父亲正在住院。夜里,疲惫的我坐在电脑前看书稿,怀里抱着暖水袋取暖。看得久了,眼睛干涩难忍。于是,在心里暗暗问自己,这般辛苦到底为了什么?原来,我只是为了让父亲早一天看见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出版,趁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想着病中的父亲,我再不能行走自如的父亲,再不能像从前一样谈笑风生的父亲,眼泪忍不住落下来。翻书,读到卡莱尔的一句话:“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仿佛那句话是为我写的,这就是我那段寻常的人生。

    在江南水乡的小镇西塘闲逛。晨曦里,一家小店铺前,一对老人在卖馄饨。白发的婆婆坐在木桌前包馄饨,馄饨如一只只小白鸽乖巧地卧在竹匾里。老爷爷手持蒲扇,弯着腰,忙着给炉子生火,粉墙黛瓦的屋顶正升起袅袅炊烟。寻常是什么?是一对白发老人,相依相伴着,一同老去。

    寻常,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寻常,是春和景明,好花好天。寻常,更是细水长流,一粥一饭。人世的踏实和温暖。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月光汤

    ①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起杆,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鱼儿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回家。

    ⑤但我有些饿了,父亲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⑦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⑧为了家人,父亲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早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月光下,父亲和我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水。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这样,从低处翻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⑨累了,父亲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⑩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两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给他壮胆。倘有明月当空,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闲话,他说:“          ”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不顺,只要心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作者徐徐,有改编)

【注】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月光汤》一文脱颖而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