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闲话章太炎》同步练习

作者对章太炎先生的之情溢于言表,以开篇,突出章太炎的地位。接着简单叙述了太炎先生的,为其“”作铺垫。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 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⑤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⑥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⑦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⑧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你不喜欢读书

    记得在补习班任教的时候,曾教过这么一名学生,他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当他母亲带他来班上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他聪明,却不用功,白白浪费了人生,希望老师能好好教导他。

    他在教室里,不言不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不回答问题,不做功课,却也不吵闹。一遇测验,交了白卷就走人,相当洒脱。

    有一天,他又交了白卷,就想离去。我怒不可遏,留下了他。学生都回去后,我与他单独在教室会谈,我说尽了好话,劝他要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他仍默默垂首,不辩不争,毫无回应。这时候,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见我流泪,便掏出了张纸巾递给我。一抬头,我看到他眼眶也已泛红,他随后低声说道:“我不喜欢念书!”说着,他起身就离去,头也不回。

    第二天起,他再也没来上课。过了好几年,我已忘了这个学生。

    前不久,开车经过一个洗车店,想想也该洗车了。停好车,问清了价钱,便到邻近的卖场逛着,估量着洗完车的时间,才又回到洗车店,准备取车。当看到我的车时,吃了一惊,因为整辆车光亮洁净,宛如新车出厂。这不只是洗车,已是镜面美容的工程了。我心中不免暗自发怒这洗车店为了做生意,不择手段,先斩后奏造成事实,硬要我做冤大头!镜面美容收费可不菲呀!

    当我怒气冲冲地想找老板理论时,却见老板堆着一脸笑容走过来,腼腆地说:“老师!你还认得我吗?”听完他的自我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当年那名不喜欢读书的学生。

    他说,那一天,我留下他长谈后,他大受感动,也意识到不该再浪费生命,可是他确实不喜爱读书。回家后,他便与父母开诚布公地说明,终于说服了父母,让他放弃继续升学的计划,到修车厂做学徒,学技术。

    学会了修车后,他又去学洗车,经过几年的磨炼,他终于开了家洗车店。他说洗车虽然辛苦,但总算是自己的事业。他把每辆车都当成自己的儿女,用心对待,认真清洗;再加上他懂得修车,如果车子有些小毛病,他也会随手调整;如果修不好的,他也会叮嘱客户,尽早送厂维修。

    由于他待人诚恳和气,收费公道,又有额外服务,所以生意不错,平时没预约是不受理的。

    他说当我把车子开进来时,他本想过来拒绝,一看到是我,不但接了下来,还亲自为我的车子做了全套的美容。他说,当年我那忍不住的哭泣,让他感受到被爱与关怀,促使他从自我放弃中重新站起来。多年来,他一直想表达谢意,却苦无机会。今天总算能够回赠给我“一件干净的礼物”!

    我非常欣慰地接受了他的好意。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擦亮了我的车,而是他那颗肯上进的心。

    “行行出状元”,不是只有读书才有出息,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荒废功课、浪费人生;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读书,就应该尽早规划未来的路。他的成就,不正是一个最好的启示吗?

——2012年10月《读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以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在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子主张应该畏的那些东西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敬畏,我双手赞成,确实,人应该知“怕”。

       ②  A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法律,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而且可能葬送自己的一生。

       ③  B 许多民族、国家都出现过苦难、挫折,这些苦难、挫折曾经使那里的人们深受其害,也极大地打断了这些民族、国家的文明进程。有的社会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挫折毫不上心;有的社会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都柏林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历史不能忘记。不远处的利菲河上,停泊着“邓布鲁蒂号”帆船,原船1845年建造于魁北克,大饥荒时曾运送大量饥民到新大陆。2001年由肯尼迪基金会出资,按照19世纪的原貌复制了该船,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港内,供游人参观。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与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不知“怕”的社会,经常有各种恐怖的非常事件出现;而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民族,那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则往往会远离它们。

       ④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民族、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设计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选自《意林》,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