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个深秋,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支教。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但是,事实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双目游离,明显是在走神。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除了不认真听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始终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他昂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晃,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孩子们一哄而散,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问他为什么挨打。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觉得心里很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末,我到他家走访。一进门,鼻子就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着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⑪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⑫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伤。
        ⑬原来,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便回了家。
        ⑭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⑮走到院子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你一滴眼泪都没有?”
        ⑯李想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⑰母亲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⑱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多悲伤!所谓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⑲第二天语文课上,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⑳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摘自《博爱》)

阅读摆渡老人,回答问题。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阅读《礼物》一文,回答问题。

礼  物

柴静

       ①那是个夏天。晚上上班的路上,细细碎碎地下起了雨,等到深夜下了节目,雨已经大了。匆忙下了楼向右拐时,忽然有个人迎上来,犹疑地叫我的名字,我怔了一下,借着一线灯光看见他身着军装,才安下心来。他那么大的个子,脸却很稚气,期期艾艾地说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来看看我是他几年来的心愿。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他马上后退了几步:“不不,不用,我走了”

       ②我看他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雨夜里,转身欲走,他气喘吁吁又跑回来,脸涨得通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火柴盒交给我,并拢双脚刷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了。火柴盒里装的是一只小乌龟,那是我收到的最可爱的礼物。

       ③春节回家过年时,同事转寄给我一封信,信是从西藏寄来采的。我在炉火边拆开细读,信中写道:“那天夜里你没有问我毕业后去哪里,我也没有告诉你,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有一夜出去巡哨,看着月光下连绵起伏的雪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④远赴忽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顿了顿,继续看下去,“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那只小龟可好?它很怕冷,所以我把它留给你。它是去年我生日那天路过教育街市场时捡到的,也是同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你的节目。我一直认为,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膝边的妒火渐渐升起来,给严寒的世界增添了一点暖意。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

(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草地天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风吹雨打,世界就剩下了眼前一片。雨过天也不晴,太阳不知道躲在哪里。大家总是埋头走路,但这样的路走不多远,天也就黑了。先头部队选取了适宜的地方搭了一些棚子,有些还能利用,或稍加修理还能避风雨,有些里面还躺着病号,等待恢复体力再前进。许多单位已经只能够烧点开水吃干粮,然后就躺在油布上睡觉,用热水洗脚早已没人指望了。

    经过两天的草地生活,好像一切都已经习惯了。无非是走路“嚓……嚓……”的响声,无非是一阵雨来,叫你湿上加湿,无非是湿地上露营,无非是冻醒过来冷颤一阵等等,如此而已。草地上有很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大家互相搀扶着渡过去,有的被流水冲倒了,立刻被拉起来。饿了就抓一把炒米或面粉,往嘴里送,几乎每一个人嘴都是白胡子。第三天早晨淋了一阵大雨后,走了十多里路,草地上先头部队立了一个木牌,写着“分水岭”三个大字。这里地势较高,站在这里,可以说是“眼中无物”。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夜里没下雨,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草地的良宵美景。

    第四天黎明起来,发现了一个病重的同志已经停止了呼吸。大家非常悲痛,有的同志发出声音来:“同志,你已经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尽了最后的力量!”旁边的马上接着:“不要紧,你的任务我们来完成!”“我们一定为中国的独立、解放流最后一滴血!”大家默默地从牺牲了的同志的身边走过,又走上了极目青青的草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椴树花开

    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那“云朵”形态各异,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②“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逢(páng)。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

    ③老逢学会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出头。当年林业局文工团来林场演出,有位女演员演唱了这首歌,他听着好听,就跟人家要了词曲。再请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他,只用三个晚上就学会了。

    ④老逢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歌声让他排遣孤独寂寞,那些记忆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⑤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到了新岗位。

    ⑥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瘴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

    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主动搭讪。

    ⑧“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⑨“江苏。”

    ⑩“为了赶椴树花季?”

    ⑪“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

    ⑫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

    ⑬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

    ⑭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

    ⑮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

    ⑯“可江苏到这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

    ⑰“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

    ⑱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来。来时给老逢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逢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

    ⑲可是,随着天然林的不断砍伐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

    ⑳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

    ㉑在老逢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逢问,椴树蜜市场行情怎么样?老佟说,好着呢。最纯的椴树蜜出口一斤能卖五十多元,真正的好货供不应求。

    ㉒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

    ㉓老逢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