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材料二:明朝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三: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的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的联系。

举一反三

中国明清社会绵延中华文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既有农耕文明辉煌灿烂的一面,更有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危机重重的一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朕观四民(指士、民、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四:晚清保守派名臣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世载堂杂忆》

材料五: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

——王先谦:《东华录》记乾隆皇帝语

返回首页

试题篮